本报讯 资产还是这些资产,客户还是这些客户,市场还是这样的市场,但2014年四川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却分别同比增长了38.67%、33.62%、31.63%。这是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该公司后获得的最新数据。在上述数据背后则是该公司内部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的结果。由于有了这样的榜样,更坚定了四川国有企业在2015年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竞聘上岗“硬逗硬”
提起2014年12月11日在圣瑞大酒店举行的四川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中层管理岗位内部公开竞聘会,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周健至今记忆犹新,“在竞聘会上,竞聘者逐一进行演讲,他们准备充分,思维清晰,充满激情,充分展现了各自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操守。”
为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按照“全体起立,择优坐下”的原则,该公司采用内部公开竞聘和市场化选聘两种方式,对公司本部及子公司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实施公开竞聘上岗,覆盖率达100%。目前,企业内部公开竞聘已完成,18人竞聘成功,3人岗位调整,1人落聘。为有效解决物流信息化等高端人才欠缺的问题,下一步公司还将市场化选聘11人,占到中层管理人员总数的35%。“光有公开竞聘和市场化选聘还不够,还要将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也就是说,即使竞聘成功了,如果未完成相应的业绩,个人的收入也将打折。”周健表示,公司建立了反映劳动力市场价位、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的员工薪酬结构及正常增长机制。业绩考核引入经营难度系数,收入分配采用经营业绩提成、经营业绩对赌等激励方式。“子公司负责人年薪最高达30余万元,最低仅6万元。”
四川省交投集团开展了中层管理人员竞聘上岗,11人竞聘成功,2人落聘被解除劳动关系。同时,积极探索企业领导人员职业化试点,目前已按照市场化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泸州港务公司总经理和交投产融公司1名副总经理,开展了对港航公司和九黄机场公司各1名班子副职的社会化选聘工作。
自去年11月以来,川商集团对集团委派财务总监、财务中心主任、总部工会主席等5个中级管理岗位,以及总部23个一般管理岗位,进行了公开选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成长机制,着力营造“人才能进能出、职务和岗级能升能降、薪酬能增能减,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环境,为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目的是增效益
“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其目的则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周健说,公司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同比增长38.67%、33.62%、31.63%。
省交投集团有关人士积极探索优化内部分配体制,修改和完善了交投集团本部员工薪酬管理制度,在原有单一纵向薪酬基础上增加横向宽带薪酬,改变了员工只能通过职位晋升获得加薪的状况。在3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旗下企业,试点“低基薪、高绩效”的薪酬与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将员工绩效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初步构建起了“企业业绩—业务绩效—员工收入”互为关联的内生联动机制。改革取得了成效:2014年实现了营业收入52.8亿元、利润1亿元的经营目标任务。2015年将完成投资200亿元,其中交通重点项目投资138亿元;融资460亿元;完成营业收入300亿元。
川煤集团有关人士说,创新制度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工资分配结构,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岗位,以及井下一线脏、累、险岗位倾斜。
改革“永远在路上”
四川省国资委有关人士介绍,2014年四川省属国有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省能投集团、化工控股、川商集团、省旅游集团、省有色科技、富润公司、省物流公司等首批7户企业均成立了三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
2015年将在总结和深化第一批7户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以及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市场化工资决定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已确定四川发展、川煤集团等7户企业作为第二批重点改革推进对象,逐渐形成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有效激励机制。
2015年四川省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将区别国有企业管理级次和功能定位,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试点推进改革。鼓励具备试点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推进改革。重点将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6个大的方面、48个子项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改革不仅涉及国有企业管理层,同样涉及公司所有员工,涉及面广,关系到企业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一劳永逸,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完善。”四川创智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刁军认为。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