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尽管有关“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安排”属于每年都有的“规定动作”,但于4月15日印发的《2015年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工作安排》 (以下简称《工作安排》)中,关于“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动发展,依托省内主要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场、创业茶馆、创客等创业苗圃”的新提法,引起了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
第1步:规划发展
依托省内高校建设创业园
“依托省内主要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场、创业茶馆、创客等创业苗圃”的提法首次在《工作安排》中出现,反映出省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重视,会推动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将创业项目更多地赋予科技含量。
《工作安排》提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结合四川实际,研究制定我省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推进科技服务业与“双创”互动发展。依托省内主要高校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场、创业茶馆、创客等创业苗圃。
“这是首次在《工作安排》中有这样的提法,足见省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重视,会推动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将创业项目更多地赋予科技含量。”四川省科技厅有关人士表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发现配音是一个具有商机的创业领域。”曾就读于四川大学的史维杰介绍,2014年9月,公司建立了配音领域在线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多语种配音及配音业务担保交易等服务。“目前我们的配音基地网签约配音员已超过1000余人,每天服务于数10家配音客户。”“梦想帮”项目的创始人黄裕心也是川内大学生创客之一,他的创业项目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希望通过众筹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题。他们因此联合川内部分高校共同举办了“梦想帮”创业大赛,获得了成都市创新创业示范项目的一等奖。在两个月内共收到336个项目,参与人数达5万人。“梦想帮”实践过程当中走出了一条“先互动、后众筹”的模式,即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收集大学生创业信息,形成“资源池”,并形成一个机制较为完善的股权众筹平台,当创业者能够建立一个规范化的企业或者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为其快速解决融资难题。“目前网站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21000人,共帮助了23个项目获得了众筹。”黄裕心表示,“梦想帮”计划未来成为这些企业的信息提供者、资源服务者,谋取更多盈利点,而不是依赖于索取佣金的传统盈利模式。
共青团成都市委区县部副部长魏鑫介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理想,目前成都市19个大学生创业园几乎都处于满载状态,其中较为火热的创业园入园申请已经排到了今年6月。
第2步:资金扶持
设置6000多万专项资金
6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分三年发放,今年将发放2100万元,用于向通过评审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3万元至10万元免息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贷款。此外,省财政今年将安排3亿元大学生创业补贴资金,引领8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业需要资金,更何况“两手空空”的大学生呢?目前很多众筹面临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是在信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不少人有钱也不敢参与众筹。
3月26日在川正式启动的青年创业促进计划称,四川省政府决定拿出6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年龄介于18-40周岁的青年、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激情,有很好的商业点子,但缺乏商业经验,尚未启动创业或企业工商注册未满一年,筹措不到启动资金的青年创业。分三年发放,其中今年将发放2100万元,用于向通过评审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3万元至10万元免息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贷款。此外,省财政今年将安排3亿元大学生创业补贴资金,引领8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安排》提出,统筹省级现有各项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通过后补助、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贴息)、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对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文化科技融合等科技服务业项目和平台建设给予支持。
当然,资金将更多地向具有“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倾斜。《工作安排》提出,由省财政出资设立四川省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等中央财政资金参股,支持研发设计、信息资源、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初创期、种子期及成长前期的中小微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成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生产要素投向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将重点突出金融创新、税费减免、配套服务的支持促进作用,要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全程融资扶持机制。
第3步:立业圆梦
专业导师指导项目市场化
成都市将对此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创业者的政策敏锐度和对市场的前瞻性判断。锦江区大学生创业园计划通过交由专业化的市场团队来管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以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
大学生创业需要“扶上马,送一程”。“我们将全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大学生创业者们在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项目市场化。”成都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表示。
不过,有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在园区内创业,有点像在温室里培养树苗,而要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则必须走出温室去经风雨,见世面,实现从“创业”到“立业”。
目前成都市19个创业园中,前后共有1200余个项目离开创业园,参与到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去,但其中并没有产生太多“响当当”的企业。“他们虽然有技术,但在企业的管理、资金的运行上十分缺乏经验,并没有把政府支持的房租减免等开支纳入到成本的计算中去。”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说,这里孵化的项目迟早是要出去的,像他们这样算账出去怎么生存?
各个园区中项目的同质化问题也比较突出,对市场风向的判断缺少经验,同时缺少对政策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阻碍他们成长的重要原因。对此,成都德同银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总经理李农认为,一些大学生虽然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创业项目,但对于项目的风险控制和商业模式不清楚,使创投机构不敢对其投资。
今年,成都市将对此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创业者们的政策敏锐度和对市场的前瞻性判断。锦江区大学生创业园计划通过交由专业化的市场团队来管理,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以提高创业的成功概率。
另有业内人士建议,四川还需要出台更加系统、更有分量的政策举措,力争每年促进1万名高素质、有竞争力的大学生在川创新创业,使全省大学生创业率由目前的1.3%提高到3.3%左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