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统计局网站发布信息显示,近几年来,汶川地震重灾区各地深入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力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成效显著,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幅高于四川省。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汶川地震重灾区已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增幅高于四川省。
2014年,39个国定重灾县实现GDP5212.2亿元,是2008年(2247.3亿元) 的2.32倍。2009-2014年,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3.4%,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汶川、北川、绵竹等10个极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4.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
2014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32770元,是2008年的2.37倍。
从产业结构来看,地震重灾区结构调整明显,第二产业比重提高。据悉,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2014年的15.0:53.8:31.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8.8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9.9:47.6:32.5调整为13.7:55.2:31.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
同时,城镇化率进一步提升。2014年,39个重灾县城镇化率达到43.8%,比2008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当地的投资规模扩大,消费亦实现稳定增长。2014年,39个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3.6亿元,是震前2007年(992.9亿元)的4.03倍;10个极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8.9亿元,是震前2007年(280.2亿元)的3.17倍。2008-2014年,39个重灾县七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68.8亿元;10个极重灾县七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8.4亿元。
2014年,39个重灾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1.6亿元,是2008年的2.69倍,年均增长17.9%。10个极重灾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4亿元,是2008年的3.07倍,年均增长20.5%。
此外,当地财政增收,居民收入增加。2014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8.1亿元,是2008年(72.7亿元)的3.28倍,年均增长21.9%,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7.3亿元,是2008年(21.2亿元)的3.64倍,平均增长24.0%。
2014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4元,是2008年(11290元)的2.17倍,年均增长13.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39个重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5元,是2008年(4446元)的2.28倍,年均增长14.7%,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舒娅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