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世界知识论坛·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就中韩两地影视文化产业的区别以及未来合作进行了探讨,互联网是本次论坛上嘉宾提到最多的词汇。乐视影业通过互联网挖掘受众的消费习惯进行营销,浙江宇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更是将大数据运用到传媒行业来。
成都作为本届高峰论坛的举办地,也受到了重点关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小刚十分看好成都,他表示,成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基地,它不缺美女靓男,创作力量雄厚。尤小刚建议成都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接剧组,就像北京一样,这样更有利于成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嘉宾观点
尤小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
设立对接剧组机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作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十分担忧目前国内电视剧行业的发展,他指出翻拍是目前电视剧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影视公司也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尤其是那些上市后的影视公司,基于对业绩的考虑,往往急功近利。“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很狭窄,所以往往选择翻拍。”尤小刚说。
对为什么选择翻拍韩剧,尤小刚认为是因为韩剧在细节方面写得很好,他们的创作者不浮躁,将故事情节写得丝丝入扣。在总体上,歌颂和批判的观点很准确,不像国内的题材,往往似是而非。
中韩的影视文化差异,在尤小刚看来主要有三点,价值观、细节的真实性以及创作者的心态。在中国艺人的地位很高,往往将自己当成皇帝,而在韩国,艺人很谦卑,这说明中国的社会出了问题。
这次来参加论坛,尤小刚希望能与韩方进行合作。“目前,中韩合作成功的很少,双方想合作,是因为看中对方的市场,那么就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尤小刚说。在他看来,未来中韩两方在都市、历史剧上都有合作的空间,因为双方都处于快速发展时间,而且有较长的共同历史。
此次论坛选择在成都举办,在尤小刚看来,是因为成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大基地。“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成都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成都从来不缺人才,这里也不缺美女靓男,创作力量也十分雄厚。”尤小刚说。
他分析明星选择待在北京,而不是成都,不是因为这个城市没有魅力,而是因为如果这些明星大腕不呆在北京,那么就容易被市场遗忘,而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对于成都是否该效仿横店,打造影视基地的这一提问,尤小刚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他说:“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植被丰盛,是一个很好的拍摄基地。”但他建议成都设立一个专门对接剧组的机构,凡是要到成都拍摄的剧组,都可以跟这个机构联系,然后由熟悉成都的这个机构来为他们提供交通、场地等方面的帮助。“这样或许会有更多的剧组愿意到成都来拍摄。”尤小刚说,“对于有利于城市宣传的剧组,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黄紫燕(乐视影业副总裁)
用互联网思维完善影视产业市场体系
乐视影业如传媒行业的一匹黑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跨越到了行业前三的水平,《小时代》、《何以笙箫默》等都是乐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乐视影业副总黄紫燕在出席本次论坛之时,频频提到了互联网,她认为中国电影营销已经迈入了互联网时代。
爽朗、大方、健谈是黄紫燕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她身上具备了与时俱进的互联网精神。她说,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网络新词汇,这些让她能更了解90后的思想。
她在与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提到最多的词汇就是互联网。“乐视本身就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依托于乐视网,发展到终端。”黄紫燕说,“互联网的核心是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研究用户的消费途径和习惯等。而乐视就是基于对用户的深入了解,才来选择产品的设计。”
黄紫燕认为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具备两个因素,一个是好的故事,一个是完备的市场系统。完备的市场系统不仅包括营销,还包括对受众的了解度。
黄紫燕说,现在乐视在地面上的市场系统铺到了120个城市。这些城市中有乐视的调查人员,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中国电影的营销市场是B2C市场,需要跟消费者建立沟通。”黄紫燕说,“现在平均观影受众的年龄低于22岁,而未来会越来越年轻。这意味着在产品和营销上要更注重于互联网,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就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是交互的,就是吐槽也是一种营销,跟什么样的受众讲什么样的语言很重要。
■企业声音
补建
(三泰控股董事长)
借速递易实现社区金融战略
作为四川本土企业,三泰控股董事长补建也出席了本次论坛,通过这次论坛,补建希望能跟外界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谈到三泰控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速递易。因为速递易,三泰控股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股价节节攀升。提到这个最热门的速递易,补建说:“速递易的背后故事其实很简单,以前公司是为银行服务,现在是用这个积累的经验来做速递易。”
速递易的面世,得到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因为它解决了物流最后100米的难题。
补建希望借助速递易打入小区后,能实现公司做社区金融的战略。“速递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最想做的还是社区金融。”补建说,未来希望三泰控股能为5000万个家庭建立一个超级云账户,在这个账户上不仅可以理财,而且还可以管理全家的身体健康,提供远程医疗诊断等。
目前,补建已经在与ATM机的生产厂商进行洽谈。因为他觉得目前银行的ATM机给人的感觉很机械化,冷冰冰的,让众多老年人无法使用。在他的构想中,ATM机应该更加个性化,能与人产生互动。
速递易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补建认为,要想迅速推广,需要强强联合,他期待这个领域的第二家公司能快速出现。
本报记者 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