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2015年推进方案》提出,将重点推动五大类产品加快发展,力求实现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双提升”。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完成工业总产值85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
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表示,《方案》的出台利好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及其相关企业,但要真正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川装备制造业需发力
“出台这样的《方案》是基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四川产业出现的新特点。”四川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其一,传统产品市场日趋饱和,使得简单再生产的扩大受到抑制,已经进入到没有新项目、新产品就难有新增长的状态,创新驱动的贡献开始大于要素驱动的贡献。
其二,过去几年四川引进外资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几乎没有增长,这表明单纯依靠引进外资推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情况已经改变。
其三,资源价格持续下降,加快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消失,甚至可能为负;其四,招工难现象明显,机器替代人工劳力的情况在沿海省市已出现,而四川省也计划在“十三五”规划中出台扶持机器人产业的方案。
当然,四川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也是出台《方案》的原因之一。早在2008年,四川在决定培育7大优势产业中就包括了装备制造业;2011年,根据国家要求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四川同样将装备制造列入其中,只是在其前面冠了“高端”二字。
据悉,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历来对四川经济的贡献较大,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89亿元。如果2015年实现了《方案》提出的12%的增长目标,那么,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8500亿元。
上市公司将挑产业链大梁
“《方案》的出台表明省政府对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视,因为四川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的优势明显。比如德阳就是国内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汇聚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东方电气、二重集团、四川宏华、仁智油服等公司。”有专家这样向记者表示。
在四川省重大装备办相关负责人看来,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范围较宽,从过去的水电开发、铁路建设等领域扩展到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机器人等新的领域因此,受《方案》影响的企业也比较多。2014年四川航空制造业完成产值250亿元,燃机制造业完成产值70亿元。涉及国防军工行业上市公司包括:成发科技、海特高新、成飞集成和振芯科技。在研发设计环节,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在引领我国航空与空天飞行器综合技术发展方向;在生产制造环节,成发集团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与世界上航空与燃机产业领导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实现了从零件制造到部件、单元体制造的升级;在航空发动机与燃机方面,已形成以东方电气、海特高新、银河动力、成发科技、科新机电等为代表的研发、制造、维修产业集群。
“要延长产业链,比如,在航空与燃机产业领域,除了发动机制造环节外,其上游环节有材料提供、设计、研发;其下游环节有运营、维修等。”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推动燃机制造业省内配套协作时,要进一步确立东方电气集团生产制造重型燃气轮机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省内关联产业。同时,充分发挥燃机产业联盟作用,在自主机型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方面形成互助共赢的运作机制。”
对于四川装备制造业升级需要的资金问题,西南财大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霍伟东认为,2015年四川省可以依托财政资金建立四川版的“丝路基金”,为重大项目提供贷款支持,既可以消化省内过剩产能,又可以扩大优势产业市场。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四川装备制造产业真正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双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在提升质量效益方面,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提高质量方面,要从过去的产品质量扩展到服务质量,还要从降低能耗中要效益。”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