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目前在市场上几乎占据了每一个角落。资料显示,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生活用品,占的市场份额也最大,第二位是汽车,第三位就是医学领域的应用,航空航天排在了第四位。
在“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专题论坛”上,有专家指出,3D打印对个性化、复杂的医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技术内涵包括增材制造,利用生物技术,用于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目前国内取得很大的进展包括3D打印器官和支气管,下颌骨、心脏补片、微型肝脏组织、皮肤、心脏瓣膜、外耳、膀胱、个体化假肢、颅骨,以及血管、心脏的模型等。“然而,目前3D打印要从制造领域扩展到医疗领域还存在很多瓶颈。”上述专家表示,除了价格昂贵之外,最关键的还包括前期信息数据处理、生物墨汁的研发,然后就是合适的打印机,最后就是打印后的器官培育。
四川蓝光3D生物打印研究院院长康裕建谈到,数据处理是限制3D打印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一个大的数据处理,包括现代的云计算,还有更重要的精算。要打印一个人体器官,首先必须把精准信息提供出来,比如心脏,如果不知道血管怎么分布,打印机是没有办法打的。“有了这个数据信息毫无疑问还得有墨汁,心脏包含多种细胞,我们知道的只有十一种主要的细胞,这个生物墨汁必须要具备了完备的条件才可以打印出这个心脏。”康裕建介绍,目前研究院在生物墨汁研发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做出的打印的单元叫做生物砖,英文是Biosynsphere,目前专利已经保护起来。要打所有的器官,这个生物砖就是最基础的东西,它是一个基础单元。“这个墨汁可以说是几个环节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尽管早在2002年第一台生物打印机就诞生了,但到现在生物打印还没有火起来,原因就是墨汁决定打印机。”
康裕建介绍,目前其团队正在打造3D打印健康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就包含了以上的各个关键环节,这样才能完成整体的3D生物打印在生物学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