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中心首次面向社会发布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报告(2015)》。这套指数可作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企业自我评价的参照,资本市场投资者决策的参考,乃至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目前在国内编制和发布如此系统、详尽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尚属首次。
五大指数“丈量”上市公司
据研究中心主任马永强教授介绍,本次发布的《报告》,共包括120个指数序列,指数以沪深两市的全部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编制对象,共跨越自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一季度之间的33个季度的时间长度。不仅分别编制了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现金流量能力指数、成长能力指数,而且还编制了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综合财务能力运行变化的综合财务指数。
在样本范围上,不仅以沪深两市的全部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编制了上市公司总体财务指数,而且还分别编制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按地区分类编制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指数,以及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编制了除金融业外的十二大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数。
马永强表示,计划每年分三次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一般在每年的6月中旬发布上一年度(含上年四季度)和本年一季度财务指数,9月中下旬发布本年二季度财务指数,11月中下旬发布本年三季度财务指数。
六大特征初显运行规律
马永强称,通过编制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发现了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其一,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显著,指数变动与宏观经济指标总体同步,具有宏观经济信号指示灯功能。报告显示,如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及2010年下半年起,受欧债危机等外部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等内部环境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下行压力,致使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现金流量能力指数普遍增长乏力,甚至部分指数出现下滑。
其二,上市公司财务指数走势呈现季节性波动特征,中报和年报披露中的“二季度效应”和“四季度效应”明显。报告显示,除偿债能力指数和盈利能力指数外,上市公司综合财务指数和营运能力指数、现金流量能力指数、成长能力指数的增长,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每年二季度的财务指数值高于一、三季度,四季度的财务指数值为全年最高值。
其三,上市公司规模增长明显,反映规模增长的财务指数持续上升,而反映经营质量的财务指数未出现明显改善。报告显示,反映规模增长的成长能力指数持续强劲增长;而反映企业经营质量的偿债能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现金流量能力指数则未出现明显改善。
其四,报告显示,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综合财务指数和偿债能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现金流量能力指数、成长能力指数表现上最佳,明显好于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能力增长表现与主板上市公司相当甚至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尚未表现出高成长性的特征。
其五,在反映企业规模增长的成长能力指数上,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指数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市公司;而在反映企业经营质量的指数增长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市公司各有特点,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此外,上市公司财务能力增长存在行业差异。报告显示,建筑业、房地产业、传播文化业、社会服务业以及综合类行业,全部或绝大部分财务能力指数均具有较高的增长幅度。相比而言,其他行业都存在数个财务能力指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农业类上市公司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季节波动规律,财务能力指数在第一季度最高,而在第四季度最低,这与农业生产销售的季节特征大致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