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成都楼市正式跨入“下半场”。对于在蓉房企而言,“中考”也如期而至。然而,与往年的群雄相争,誓夺“销冠”的硝烟弥漫不同,今年的成都楼市却备显安静。
事实上,随着作为1.5线城市,成都上半年的市场表现虽然不至于大起大落,但下行压力也如影随形。“冰火两重天”下的分化更成为重要趋势。而对于逐渐适应了“白银时代”的房企而言,如何迅速适应新形势并率先谋变突围,已成为比名义上的“销冠”更为重要的任务,毕竟,相比于销售规模,如何通过“合纵连横”或产品深耕,获取“利润”才是真正的王道。
“TOP20”入围门槛逐年降低
无论“销冠”的光环是否褪色,其依然是外界评判房企的重要指标。根据透明房产网最新数据,上半年,依靠完善的产品线以及合理的布局,保利以备案35.29亿元,合计46.76万平方米的成绩单,摘得全域成都备案金额及备案面积双料桂冠。紧随其后的,则是蓝光,备案32.05亿元,合计39.40万平方米的成绩也显示了其实力所在。绿地与华润,则分别以28.59万平方米与23.48亿元的业绩,位列全域成都备案面积与备案金额榜单三甲。
尽管成绩依然亮眼,但相比去年,下行依然明显。以去年“中考”时的销冠蓝光为例,记者注意到,其去年同期成绩单中,备案金额为41.68亿元,备案面积也达47.56万平方米;而保利也以备案38.35亿元,46.72万平方米超过今年。
事实上,这一情况也代表了成都楼市上半年的疲软。受2014年下半年楼市下行影响,2015年上半年楼市仍处于低位运行,尽管在利好政策频频发布的二季度,住宅市场出现明显回暖,备案面积与备案金额环比分别上涨6%与11%,但依然未能够扭转整体颓势。最终上半年全域成都成交金额为927.6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3%;成交1331.61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9%。与此同时,从透明房产网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成都房地产销售排行榜来看,备案金额前20名的房企共销售291.23亿元;备案面积前20名房企业则成交面积360.76万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与9%。
市场整体的疲软,也令成都楼市“TOP20”入围门槛逐年降低,备案金额由13年上半年的12.71亿元下滑至2014年的9.33亿元,再到15年的8.01亿元,累计下滑4.7亿元;而备案面积也由13年上半年的13.08万平方米下滑至2014年的11.2万平方米,再到10.76万平方米。
战略成“下半场”制胜关键
总体来看,上半年楼市利好政策频发。从“两会”对房地产的宽松化定调,到330房贷新政“降首付”“减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年限”,再到公积金政策的频频调整,无疑都为楼市带来一阵阵“暖风”。
而半年内三次降息,更为购房者的“钱袋子”形成了实际上的“减负”。就在6月28日,央行再次发声“双降”,对贷款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下调至 4.85%。测算可知,从去年11月份开始本轮降息周期以来,通过累计4次降息,五年以上商业贷款的利率已从6.55%降到了5.4%,如果同样是100万商贷,贷款期限20年,月供累计可减少663元,而贷款总成本更共减少达15.9万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通过对购房成本的再度降低,购房者入市的积极性也将被显著激发,楼市成交量将提高,并加快楼市复苏节奏。对于供需结构相对紧张的一二线城市,预计6月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升温。从成都楼市5、6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已基本上走出了低谷。部分优质项目更在近日重现久违的鼎盛人气。对于房企而言,楼市好行情的到来,也为“下半场”的表现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房联地产研究院的专业数据来看,目前成都楼市库存压力还比较大,市场去化周期在15个月左右。
对此,CRIC研究中心分析师指出,目前房企能否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将取决于其能否制定出针对性的推案和销售策略。“整体来看,三季度是行业跑量去化的窗口期,房企应该加快推案节奏。只有备好充足的弹药,才能在激烈的营销战场尽情收获良好的战绩。”上述分析师表示。
本报记者 吉雪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