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解读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省国防科工办主任许州和成都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吴凯出席会议。刘东指出,2014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3500亿元。下一步,全省将着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力争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000家以上。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50%
“四川是科技资源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实现‘两个跨越’的重大战略,超前部署、强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35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50%。区域创新平台取得重大突破,今年成功列入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成都高新区获批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3家国家级高新区。”刘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四川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6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1家,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经费占科技经费的70%以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前列,实施创业四川行动,今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10000家以上,同比增长超过45%,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科研院所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已经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刘东表示,下一步,全省科技系统将以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科学编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着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凝练一批重大专项,推进十大任务。
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万家
从未来四川省科技系统大力推进的十大任务来看,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产学研用以及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等成为关键词。
列在十大任务首条的便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20000家以上,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一批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三是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成德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发展壮大国家、省级高新区,优化高新区布局。支持建设轨道交通、暗物质等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长寿命高温材料、生物治疗、电子薄膜与器件等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军民融合成创新发展一大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军民融合成为推动全省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那么,“十三五”期间四川将从哪些方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许州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四川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第一是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动国防科研院所改革和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强与院企、央属的军工企业战略合作,在川推动布局实施航空发动机、飞机总机、大型舰船核动力、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第二,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促进我省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第三,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等工作,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第四,加快建立军民融合核心载体。要大力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新城、航空新城和空气动力心城建设,建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银河596、航空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推动我省军民融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已通过
陈新有在发布会上透露,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方案的出台,四川省经信委在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下,积极主动、了解沟通、全面掌握《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以及着力方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在10月份省政府的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为四川工业强省指明了方向。
未来四川还将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刘东介绍,要大力支持各市(州)、县(市、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兴众创空间,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以“成都蓉创广场”、“郫县菁蓉镇”、“环交大智慧城”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聚集区。支持科技人员、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草根能人“四路大军”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方面,要加快设立“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推广“盈创动力”模式,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建设,开展常态化科技金融对接活动,抓好成都高新区、绵阳市的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做实“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方面,四川将加快建设中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深入推进我省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推进四川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与匈牙利汽车创新联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开放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本报记者 舒娅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