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暨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在成都举行。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省国资委和省农工委等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四川省在国资国企、投融资、财税、价格和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将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据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卿介绍,2015年四川确立的256项改革事项全部启动,已经完成51项。“十三五”时期,四川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聚焦“两个跨越”奋斗目标,聚焦构建发展新体制,协调推进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落实,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银行
省发改委常务副主任邵小龙称,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两年来四川累计取消、下放、转出核准事项66项,需省级及以上核准的事项减少60%。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林和社会事业等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十三五”期间将注重发挥政府有限财力的乘数效应,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破解信贷资金价格“双轨制”,盘活“僵尸贷款”。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以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为契机,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或投资入股中小型银行。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金融租赁、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有条件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或新三板上市融资,同时拓展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开展直接融资的渠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增长动力切换重要途径
“十三五”时期,四川将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加快增长动力切换的重要途径。
曾卿说,四川将对接中央改革新部署,从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配置入手,实施供给侧改革“四川行动”。
曾卿介绍,四川将围绕化解过剩产能,制定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加大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整合力度。围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实施减税减费和加速折旧,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围绕化解房地产库存,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购房落户的政策,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规范民间借贷和各类融资。此外,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支持各类投资者进入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领域。
财税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动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建立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提高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探索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推动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入推进增值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继续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国资国企改革——突出抓落实释放改革红利
省国资委副主任任丁表示,四川在国资国企改革中,抓了“三个突出”:其一,突出抓制度设计的精准配套,打好政策组合拳。2014年5月,四川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地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和7户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等9项专项改革方案,形成了“1+N”的深化改革制度体系。
其二,突出抓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破难。包括推进规范化董事会建设,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扎实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机制。
三是突出抓改革红利释放,使国资国企改革红利全面释放。截至今年10月,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4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1.2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075亿元、利润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12.1%、4.9%和10.9%。
本报记者 杨成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