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04家,累计新增企业23万户,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实施,探索形成8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推广的最近四批104项试点经验中,四川贡献12项……这是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6年来取得的闪亮数据。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创新成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旋律。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四川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地,不断用创新底色刷亮发展成色,用改革跑出开放“加速度”。
当前,四川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川自贸试验区致力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
日前,四川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四川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吴舸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2017年4月1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已6周年,首先表示祝贺。回顾来路,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六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总体建设情况?
吴舸:我们把自贸试验区作为奠基四川长远发展格局、推动全面开发开放的引领性工程加以推进。建设六年来,自贸试验区外向通道全面拓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度、投资竞争力显著增强,不仅为四川,也为整个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探索了路径,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主要指标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区内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04家,累计新增企业23万户,是挂牌前存量企业的8.5倍。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4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1/10的新设企业。
制度创新成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实施,探索形成800多项成果,在国家层面推广的最近四批104项试点经验中,四川贡献12项。146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到自贸试验区并同步下放到协同改革先行区。川南临港片区所在的龙马潭区获国务院表扬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自贸试验区和协同改革先行区布局6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8个跨境电商综试区、12个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综保区实现自贸试验区片区全覆盖。
依托“临空、临铁、临江”三临叠加优势,构建高效率开放通道枢纽。成都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中欧班列(成渝)与100个境外城市、30个境内城市互通。泸州港成为全国内河第一个铁路直通的集装箱码头,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实现无缝连接。
记者:四川自贸试验区担负了中央赋予的哪些特殊使命?如何实现差异化探索发展?
吴舸: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
按照中央赋予的差异化定位,我们积极构建协同开放体系,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枢纽提供“四川样本”。在省内,全国首创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省政府于2019、2021年先后设立两批13个先行区,实施与自贸试验区片区同步放权,赋能开放平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探索出10个制度创新成果拟在全省复制推广,成为地方推动改革的原创性经验。在省外,高质量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全国首个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示范,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累计开行超2万列;两地海关联动形成“关银一KEY通”一体化模式,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大力开展“川渝通办”,统筹建立川渝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92项政务服务实现异地直通互办。发起并连续举办两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发展论坛,联合发布协同开放发展“七点”倡议,打造全国首个协同开放交流促进平台。同时,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持续开展“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系列推介活动,推进“企业、产业、城市、人才”国际化。
记者:四川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多达800余项,在国家层面推广的4批104项试点经验中,四川贡献12项,推动国家层面278项和四川6批97项改革经验推广。能否介绍几项四川在全国极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
吴舸:我们选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在此跟大家分享。
(一)全国首创中欧班列(成都)集拼集运新模式。一是创新海关监管模式,缩小海关监管单元,监管由“列”变为“节”,实现内外贸箱混编,提高班列运转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二是创新中欧班列运营组织模式,通过集拼集运推动班列舱位共享、代码共享、资源共享。三是创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两地对集拼集运物流和关检等信息的共享和互认。四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推动班列、贸易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突破了铁路运单仅作为运输合同和贸易结算普通跟单单据的限制,利用运输单据的唯一可控性,与银行合作逐步实现铁路运单金融化,为资金周转困难的贸易企业提供新的贸易结算融资工具,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记者:六年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在赋能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很多典型的做法,既有激发增强经济活力的“加法”,又有破除障碍简政放权的“减法”。能否请您从这个角度,介绍一下创新做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吴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开放创新的试验田,在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做“减法”方面,自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的形式,先后下放三批共146项省级管理权限到自贸试验区片区,并同步下放到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同时,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精神,以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四川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30.72万户,涉及改革事项的市场主体11.80万户,关联“进四扇门”的改革事项57.1万件。
做“加法”方面,为更大力度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高起点改革、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与外商投资法紧密衔接的自贸试验区《条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法的权威框定厘清了改革授权、容错纠错等重大问题,破除各级干部思想掣肘、行动羁绊。省政府先后出台以下政策措施,推进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出台《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明确“自贸试验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出台《关于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正向激励、逆向约束’机制,更加鲜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导向,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出台《关于支持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从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5个方面,提出45条具体措施;出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让贸易、投资、国际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便利,协同改革的成果更加显著,协同开放的水平更加提高。
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聚焦贸易更加便利推进改革创新。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青白江区两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资金结算业务指南》发布,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支持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十条措施》出台;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落地成都;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二是聚焦投资更加便利推进改革创新。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投资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权限已按要求下放。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开始试运行,有几款游戏正按照新流程进行属地内容审核。川南临港片区探索航运服务开放创新,推出“离港确认”“进境粮食保税循环仓容创新监管模式”等创新举措。
记者: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四川自贸试验区准备如何将贯彻落实走深做细?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吴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要求,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决策部署,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当前,四川自贸建设正由“完成规定动作”转向“自主创新探索”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国内最好水平自贸试验区,以下绣花功、啃硬骨头的精神,扎扎实实抓好自贸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打出一套自贸建设推进的“组合拳”。
一是主动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自贸试验区建设衔接起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努力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二是启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着力构建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领航带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三是强化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和集中攻坚,自主梳理一批跨区域、跨层次、跨部门的制度创新攻坚事项清单,争取每年有四川经验在全国推广。四是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推动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政策叠加、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五是实施产业引领工程,梳理确定区内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提升对产业链全球生产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打造国内外领先的产业集群。六是完善自贸工作体制机制,从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力度出发,完善自贸工作会议机制,强化集成攻坚组作用,推动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