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举行。借助大运会的影响力,成都向世界展示其充满活力的发展态势。发布会上,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委人才办等部门及企业负责人介绍成都最新的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各项举措,共同推动成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谈科技成果转化:五方面“硬”措施,鼓励高校与市场连接
科技成果转化是今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为“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7月13日,成都市印发《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成果本地转化率低、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主要问题。”发布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钢提出,《政策措施》的出台是为了解决成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其中,为解决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问题,《政策措施》出台了五方面的“硬”措施,用“真金白银”鼓励高校开放科研,加深与市场的连接。比如,支持本地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在蓉转化,按成交额给予企业财政补贴;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按实缴资本金给予补贴等。
除了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政策措施》还就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作用推出一系列措施。
谈科技成果落地:搭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大装置”集群等,助力科创建设
科技成果落地最重要的“硬件”配备,是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发布会上,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局长刘杰介绍,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承担起建设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在硬件上已经集中布局高能级实验室,同时打造“大装置”集群。
去年以来,西部(成都)科学城启动建设了太行实验室,先后揭牌运行了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4个领域天府实验室,已经基本搭建起“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在“大装置”方面,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全力推进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6个科教基础设施、5个交叉研究平台、22个科技创新基地落地运行,初步构建起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
“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宋大勇介绍,未来五年,高新区中试平台将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