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狮舞,年味至。
在四川,“千龙千狮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已成为川人刻进DNA的传统,也孕育出泸州雨坛彩龙、青白江小金龙、船山桃子龙、高台狮舞、安仁板凳龙等特色龙狮。而川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又化作了一幅幅年画上的热烈色彩与幸福图景,装点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梦想与期待。
龙腾狮跃,其乐“龙龙”。在甲辰龙年新春,一起走进四川民俗,感受民俗里的浓浓年味吧!
千龙翻舞
朝晖起舞跃龙长,辞旧迎新呈吉祥
“走,去看黄龙溪火龙灯舞!”对于不少川人而言,过年要约上一场黄龙溪火龙灯舞才够味儿。“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我们不打烊!平均每天都有4场演出。”黄龙溪火龙灯舞第四代传承人、黄龙溪火龙龙狮俱乐部带头人苏磊介绍。
黄龙溪火龙灯舞源于东汉,盛于南宋,其融龙、灯、舞、火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表演时,铁水当空被激荡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景。表演者随音乐鼓点追逐“龙珠”时,穿梭在漫天铁花之中,“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的画卷,激荡着新春的盛景。
在四川,还有不少具有四川特色的“龙”。比如,遂宁的桃子龙,因其龙身为脱节的桃子形而得名。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如今,舞桃子龙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五人持龙身,一人持龙尾,8女孩各拿两朵彩云在龙身伴舞。有意思的是,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者可任意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模拟出龙飞翻舞的盛景。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与其它龙不同。它是以板凳为基础,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秆、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绑扎而成。它通常用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玉米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固定在板凳上。
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和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追、赶、跑、跳、翻、滚、蹿、爬……安仁板凳龙表演时可以单条龙舞,也可以多条龙舞。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抢宝”“龙配凤”等十多套花样。
有草龙,也有竹龙。眉山的青神竹龙则采用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工艺编制而成。龙头采用六边花编织法,依形而编;龙身由鳞片和竹环连接而成。在铿锵的川剧锣鼓音乐伴奏下,青神竹龙时而神龙搅海,时而二龙戏珠,热烈奔放的风格,表达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彩狮腾跃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千百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生动描绘了狮舞场景。在四川,浓郁的年味更是不能少了狮舞。
杨文是旺苍高台狮舞传承人。龙年春节,他和团队将在旺苍各地表演,“每年用精彩的狮舞表演为市民带去新年祝福,已经成为一种新春约定。”
大锣、大钹、堂鼓、小锣以及嘹亮悦耳的唢呐声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锣鼓声声里,狮子踩着鼓点,或翘首仰视,或低头回顾,或回首匍匐,或摇头摆尾……有趣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为了增加气氛,他们还会拿着红绣球逗引狮子,做俯、仰、腾、跃各种动作,中间还会有诸如狮子搔头、朝拜、翻滚等,惟妙惟肖,让演出妙趣横生。
不过,他们的绝活是高台狮舞。杨文介绍,高台狮舞服装道具颇为讲究,一般由三人组合,其中两人身披狮衣,演绎神气威武的雄狮;另一个头戴面具,身着色彩鲜明的短服饰。高台狮舞需要表演者有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武功和熟练协调的配合,才能表演自如。
表演时,先用特制的长条木凳或者八仙桌搭起数米的高台。只见舞狮人手执绣球,逗引狮子。狮子昂首纵身,在绣球引导下一级一级跃台而上,翻腾跌扑,并表演出“夺印”“钻腾”“对面立”“灯笼架”“立天柱”“孙猴盗桃”“蛤蟆晒肚”“鸦雀下地”以及“爬钻烟囱”等奇、难、险的舞狮动作。为了增加趣味性,在攀爬到高处时,狮子嘴里还会吐出写有“恭贺新春”等条幅,让人看得意犹未尽,连连拍手叫好。
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春节期间,我省将依托“千龙千狮闹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出包括“文化迎春艺术为民”“春到万家”“非遗过大年”“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惠企乐民 欢度新春”“百馆联动过大年”“欢乐春节”等7大板块27个系列共计1900余项活动,为市民送上春节文化大餐。
年画缤纷
年画映照喜气生,祥瑞满室福星明
庆丰收、买年货、舞龙狮、划龙船……配色喜庆的年画往门上一贴,浓浓的年味就有了。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年画在“门神画”基础上发展而来,早期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等主题密切相关。传统的民间年画多为木版雕刻,再通过套色、拓印等环节制作。随着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四川绵竹有“中国年画之乡”的美誉,绵竹年画更是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传承人章昉介绍,“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年画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绵竹更是以年画为载体,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让观众可以在参观、游览中更全面地感受年画魅力与年节氛围。在今年2月2日开幕的第二十三届绵竹年画节上,身着绵竹年画特色服装的民俗巡游,让观众现场感受年画“动”起来:威风凛凛的龙狮锣鼓表演、绵竹年画《报春图》的再现、骑车仕女巡游、老鼠嫁女等精彩纷呈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风靡全网的《科目三》舞蹈与传统年画相结合的表演更是引起现场围观群众的阵阵欢呼。
除了绵竹年画,诞生于四川夹江的夹江年画同样有着久远的传承。据夹江年画研究所所长张荣强介绍,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创始自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夹江年画题材丰富,主要内容包括神像、门神、山水花鸟、戏剧故事、神话传说等,也不乏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在众多作品中,“黄丹门神”较受人们的欢迎。夹江年画以木版套色印制,色版少则四套,多则八套,具有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的特点。
根植传统
人日游草堂,元九且登高
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一些名人也因其独特的经历,在一方山水中产生影响,并融入各地的年俗文化中。
在成都,人们会在每年大年初七(人日)来到杜甫草堂,以一枝梅花祭拜“诗圣”杜甫。溯其渊源,还要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说起。
当年杜甫漫游时,曾与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结下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时,高适正在蜀州(崇州)做刺史,经常资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赠杜甫,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有一天重读高适这首诗,当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托哀思。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从宋代起,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明清时期,这一祭拜活动流传更广。据史料记载,明初蜀王朱椿就开祭祀杜甫之先河。到了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初七人日这天走进草堂,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更使“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成为成都人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
西汉时期,阆中人落下闳创制《太初历》,首次恒定春节为正月初一。2000多年来,中国春节文化在海内外生生不息,成为快乐、团圆、幸福的精神家园,深得全世界人民喜爱。落下闳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阆中成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纪念落下闳的“春节老人赐福”活动,也成为阆中独具特色的民俗。
在阆中,落下闳被尊称为“春节老人”,当地还保持了独特的“春节老人赐福”习俗:春节期间请身体健康、面容慈善的老人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扮成春节老人,在阆中古城迎着鞭炮和锣鼓声,给人们作揖拜年、发放红包。
而在四川达州,人们对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怀念,则化为景象壮观的元九登高节,沿袭千年。
相传公元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这里地僻人稀,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3年后他调任河南,离任当天恰逢正月初九,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送别、依依不舍。从此,达州留下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到后来,元九登高便成为人们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的独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