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堂一课的学子在少陵碑亭前吟诵诗歌

草堂一课的学子参加中澳学生书法交流
四川经济在线德阳12月16日讯 12月16日,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项目总结暨经验推广会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四川博物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雅安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应邀出席大会。杜甫草堂博物馆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并荣获国家文物局授予的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称号,这也是继“草堂一课”社教项目成功入选2014年首届《中国博物馆优秀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后杜甫草堂博物馆取得的又一殊荣。
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指出,博物馆是“成年人的终身学校,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为充分运用杜甫草堂文化专业优势,有效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推出草堂一课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验项目。项目至今已开展教学活动四百余次,业务覆盖全市大中小学四十余所,影响力已辐射至广州、辽宁、香港、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内外教育领域,“此次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能成为四川地区三家试点单位之一,不仅得益于杜甫草堂本身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离不开整个项目团队的精心策划与细心组织,更加离不开各级文教主管部门的关心与大力支持。”
据了解,草堂一课项目以“千年传承,诗歌育人”为宗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理念。依托杜甫草堂博物馆与四川杜甫研究学会强劲的专业学术支撑,利用馆内丰富的文物遗迹和书香浓郁的教学氛围,探索以诗歌文化向传统文化辐射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构建具有杜甫草堂特色的博物馆社会教育重要实践平台。目前,草堂一课教学内容包括两大系列,七大板块,二十多门课程,涵盖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古建、园林、考古、鉴赏、礼仪、民俗等诸多方面。让广大青少年在诗歌圣地切身感悟经典,陶冶身心,从而实现以道德和艺术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体系,建立起青少年公益性社会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了博物馆社教项目的成功案例和行业典范。
在草堂一课的课堂上,青少年不仅可以从诗之韵律、诗之吟诵等方面学习诗歌内容和平仄音律等有关知识,还可以通过鉴赏历代书画、古籍版本等丰富藏品,全方位地感知诗歌及其他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高雅诗歌文化熏陶和浸润。
草堂一课打破了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置于草堂古朴典雅的清式建筑和秀丽清幽的古典园林之中,延伸到占地五百亩的浣花溪诗歌主题公园之内。徜徉于茅屋碑亭、花径水槛,感受千秋诗圣的不朽精神;信步于苍楠翠竹、红梅绿松,寻觅中华民族的诗歌记忆;漫步在诗歌大道、新诗小径,感知人类最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魅力。由此实现草堂一课教学场地基于博物馆空间的无限拓展,教学用具基于博物馆陈列物品的充分利用,教学知识基于博物馆文字、图片、影音、实物等多重信息的表达与传输,真正实现草堂一课润物无声的情景教育。
草堂一课坚持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课本知识有机融合,特邀多名教育专家为顾问,与教育机构共同进行特色课程策划、教案编写、教具开发及场景设计。其义务讲师从最初的十余名,已发展成为由二十名馆内技术人员和十三名学校老师共同组建的专业团队,为青少年精心烹饪文化大餐,量身打造最具草堂特色的双师型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草堂一课课程设计重在互动体验,从讲师教学示范到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一张张浸满墨香的拓片,一盆盆灵秀精美的盆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艺术的乐趣。草堂一课通过互动参与的形式来诠释、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灵动起来,使国学经典的学习从枯燥、刻板变得形象、生动与活泼,拉近了青少年与国学经典的距离,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乐趣。(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