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名师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分享会在成都言几又书店举行。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他自己教过的36名学生。学生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阐释了他们对李镇西教育理念的切实体会和理解。“我是崔涛,成都先锋教育学校副校长,20年多前,李老师带我们去望江公园游玩,而上周,我也带学生去望江公园玩。……我们曾有幸感受到李老师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会把它传承下去。”“我是胡小鸥,一名音乐制作人,李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做的音乐或许和李老师无关,但我的人生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我是王燕青,曾经是一名空姐,现在在一所大学兼职。李老师是我初一时的班主任。……他教给了我特别重要的事情——诚实、善良、勤奋、自信,这是十几年来我努力做到并基本做到的为人原则。”
不是培养人人都当尖子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一个好人
李镇西是恢复全国高考后首届77级大学生,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40多年专心致志地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他从中找到了个人价值的存在和幸福感,也发现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无限可能性。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李镇西推崇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认为社会上能够成龙成凤、出人头地的“社会精英”是少数,而且是难以强求的。因为影响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因素十分复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禀赋和人生际遇各占比重,没有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正直、友爱的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好公民,一个好妻子、好丈夫,一个能够自食其力、以一己之长服务社会的人。
有人问过李镇西,已经大概教过多少学生。他说自己真正既做班主任又教语文的学生大概有600多,因为他教的班级基本是大循环,从初一到到高三,有11个班,按照60个人左右一个班计算,应该有6、700人。而如果仅仅是教语文课,则大概有3600学生。也就是说,李镇西这本书的学生,是他直接授课的学生的1%。但是,这1%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书中的学生,后来有的成为大学教授、知名作曲家、骨科专家、人民教师,也有的是普通的劳动者,如汽车司机、饭店厨师、边防警察、摇滚歌手等,他们的职业不同,经济状况不同,但是在李镇西的故事里,他们都一样可爱,一样精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都是对爱心与教育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好的教育、正常的教育的有效注解。
他们中的多数当年是一般老师忽视的普通生甚至“问题生”,可是李镇西老师没有对他们另眼相看,而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做正直善良的人,告诉他们“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受李老师教育的影响,长大后,这些学生不管是行业精英,还是普普通通的劳动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李老师为之感动和骄傲。
书中有一个普普通通的伍建同学。他曾是乐山一中初84届的学生,也是班上唯一来自农村的孩子,家中一贫如洗,按说根本不可能继续完成学业。李镇西和同学们为他捐款,为他买闹钟,买热水瓶,用真诚的爱硬是留下了他。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打过石头,在冷冻厂割过猪肉,做过泥水匠,当过代课老师,四处打工,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现在,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他多次说:“没有李老师和未来班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把这份爱回报社会,这是我一生的承诺。”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和孩子一道成长
如今,成功学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压力。校园里也已发生多起悲剧新闻。教育专家朱永新曾主张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鲜明地提出了“幸福”的目标。而且,明确反对以牺牲学生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未来幸福”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也这么说,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没有培养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在“终身幸福”的视域中,中小学时期奠定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宽容友爱、个人兴趣爱好等基础品质,就格外重要了。李镇西是朱永新的学生,与老师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
李镇西不赞成现在的“成功学”,好像只有当官或发财才是成功的。在他看来,每个人天资不同,只要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公民,就是成功者。 教育不是现代工业的生产流水线,不应该培养千人一面的人才,而应该具有丰富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特的人,而不是“同一个”。这就是《教育的100种可能》这个书名的深意所在。问题是,如何让“教育的100种可能”成为可能?李镇西老师以自己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就是十三个字:尊重生命、尊重常识、讲真话、不装。
李镇西还为家长们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提出了“好父母的15条标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育的内涵就是把人格引领;经常给孩子认错、道歉;关心孩子的身体胜过学习成绩;要求孩子做家务事;不把大人的仇恨播进孩子的心灵;不施暴力和冷暴力;有读书的习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经常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谈心;没有不良嗜好;允许孩子不出类拔萃;尊重孩子的隐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和孩子一道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