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今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是参会嘉宾考察点位之一。
锦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是锦江区授牌的首批劳动教育基地学校之一。该校构建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进课表,保障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在锦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学校建设了“三坊、四室、一农场”。“三坊”为木工坊、非遗工坊和厨艺坊;“四室”为服装设计与制作教室、收纳整理教室、组装教室和维修教室;学校还打造了“慧雅农场”,并将“慧雅农场”分成了27块小区域,由27个班级分别负责管理。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非常强调劳动频率和一定的劳动强度,既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同时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事实上,锦江区一直重视劳动教育,在近年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机制创新、课程创新、实施创新、校本创新、队伍创新、评价创新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通过机制创新,搭建起了“部门协同+学校联盟+基地示范”的组织架构——地域相邻、特色相近、主题相似的学校,自主缔结成发展联盟,共享课程、场地、师资等优质资源,通过改革论坛、主题研讨、教师走校等形式,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品质,促进劳动教育优势集中发展。除了在劳动教育课程特色鲜明、推进途径创新、教育成果凸显的学校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校外,还联合如“七彩田野”“玫瑰园”等校外场地,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劳动教育资源格局。据介绍,该区3年内计划建成校内外基地20个,实现学段全覆盖。
锦江区通过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的办法,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幸福,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不仅如此,锦江学校还与区域内科研机构、文创单位,如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实验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成都时代美术馆等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入工厂车间,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走上田间地头,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参观科技研究所,了解前沿科技,让锦江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中,学得更加鲜活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