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28日讯 “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的目标。近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教授带领15名师生团队,走进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开展“艺术赋能社区治理,设计助力社区振兴”主题实践。
彝欣社区是凉山州规模较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来自9个乡镇33个村的1698户7518人集中生活于此。社区通过积分超市、公益食堂、集装箱养菇园区等探索,已在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人居环境与产业竞争力,依然是当下亟需破解的难题。
师生团队在社区党委书记吉力阿体陪同下,走访了村史馆、漆画手工坊、就业帮扶车间等地,全面了解社区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基础。吉力阿体说:“我们希望西华大学的专业力量能帮助我们把彝族文化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资源。”
四大行动 激活文化资源
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更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西华学子从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产业振兴、人文关怀四个方面展开实践。


在文化传承上,视觉传达设计团队系统梳理彝族纹样、色彩等元素,设计出冰箱贴、帆布包、茶杯等日常用品,让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古老符号“活”了起来,群众的文化自信也更强了。
在生态宜居上,环境设计与建筑学团队对广场、街道、庭院等公共空间进行勘察,提出“微更新”方案,设计导视系统与景观改造方案,让社区整体更美观、更舒适。
在产业振兴上,产品设计专业同学聚焦社区菌菇、红花椒、大米、土鸡蛋、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漆画工艺品,进行包装和品牌设计,提升附加值,让特色产品“亮”起来。
在人文关怀上,摄影团队将临时摄影棚搬进社区,为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肖像照。照片打印装裱后送到居民手中,笑声与泪水交织,情感在镜头和相框之间传递。
年过七旬的阿丁建建婆婆捧着照片,眼角泛泪:“一辈子没拍过这么好看的照片,谢谢你们。”四年级小学生吉额阿呷拿着全家福兴奋地说:“以后也要考上西华大学!”这份真情互动,成为师生与居民之间最温暖的记忆。
校地携手 共绘彝欣路径
“西华师生带来的不仅是设计方案,更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视野。”吉力阿体说,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可能性在这次活动中变得更加清晰。
孟凯宁教授表示,学院将把社区需求与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出,建立“彝欣社区设计帮扶专项”,持续跟进品牌系统完善、包装打样和导视系统落地等工作,同时把社区真实案例引入课程,推动产学研互动,为安置点治理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设计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但泉颖说,看到村民收获农作物时的笑容,她更理解了设计的真正价值,“比任何书本理论都深刻。”
西华大学的这场凉山之行,是一次艺术与设计走进社区的生动实践。它把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国家重大战略、基层治理需求紧密结合,不仅丰富了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探索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彝欣路径”。(蒋亮 通讯员 熊必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