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1月21日讯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光伏技术正加速创新。日前,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在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为我国高效太阳电池自主创新再添“成电力量”。
钙钛矿太阳电池因效率高、成本低而备受关注,但长期稳定性不足,一直是制约其产业化的关键瓶颈。近年来,电子科大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电子材料与无源集成团队持续开展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围绕晶体缺陷调控、新型电荷传输材料等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提升电池效率与稳定性打下基础。
据介绍,团队在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已实现超26%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为突破单结电池的物理极限,团队将研究重心拓展至更具应用前景的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但叠层电池中关键的空穴传输层在高温或长时间工作中易出现“老化”,导致效率下降。
此次发表在《科学》的新研究中,团队提出一种原位构筑“交联自组装”空穴传输层的新方法,使该层结构更加稳定,同时提升了钙钛矿材料的界面质量。基于这一创新方案,团队成功制备出光电转换效率超过34%的叠层电池,并在65℃环境下连续工作1200小时后,效率仍保持在初始值的96%以上,展示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为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也有望推动我国在高效太阳电池领域继续保持技术优势。该研究由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并与兰州大学、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完成。
据悉,电子科大微纳电子材料与无源集成团队长期聚焦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相关成果已在多个国际期刊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学校表示,将继续支持科研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