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8月28日获悉,目前成都市水稻、玉米等大春农作物已经进入收获期,从8月28日至10月31日为大春秸秆禁烧巡查执法阶段,成都市坚决查处露天焚烧秸秆、杂草、垃圾、落叶等行为,特别是要加大对“第一把火”的查处力度,坚决顶格处罚,并与耕地保护基金、规模经营粮食补助资金的发放挂钩,使“第一把火”查处对周围农户起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
秸秆禁烧工作以“定人、定责、定时、定位”的要求开展,实施24小时联防联控,昼夜值班,全天候巡查,对秸秆禁烧区域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周围及城市周边等环境敏感区域加大巡查力度,实施重点督查,坚决遏制焚烧秸秆现象。而在巡查执法方面,对于“第一把火”除了顶格处罚以外,还将与耕地保护基金、规模经营粮食补助资金的发放挂钩,使“第一把火”查处对周围农户起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
统计显示,今年四川小春秸秆禁烧工作由于各地控制得力,促进了上半年空气环境质量的好转。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今年上半年秸秆焚烧影响为去年的一半左右,对PM10年均污染贡献率不到1%。1-6月,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略有好转,但8个环保重点城市平均4成以上天数PM2.5超标,2.5成以上天数PM10超标,除了工业、扬尘与机动车的污染外,秸秆焚烧对污染的贡献不可小视。
记者还注意到,按照“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的禁烧目标要求,在市、县、乡、村、组、户层层落实责任制的同时,成都各区市县还要根据大春农作物秸秆情况,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稻草覆盖大蒜、川芎、马铃薯、小麦、油菜等栽培技术和秸秆作食用菌基料、秸秆草编等综合利用技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政策引领,鼓励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为原料生产能源、建材、肥料、基料的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不断涌现,成都市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年利用秸秆能力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26家,年消化秸秆能力可达45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5万吨。
本报记者 舒娅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