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很多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痛风、肿瘤等等,都与“吃的不对”相关。我们要想健康,就要调和五味,否则,五味不和,容易导致疾病。本文以饮食不节会伤损心脏的现代研究为例,来讨论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一、五味调和则养人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活着,就要吃饭。吃饭的目的在于获得气血,用充足的气血以调养五脏。气血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各与五脏相关。
其中,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调和,则五脏得养。《内经》明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比如,适当吃点咸味,咸味有咸味能养肾,能使肾精正常发挥作用,则筋骨强劲,体力充足;适当吃点苦味,苦能燥,能坚,能泻(泻下、泻火、泄气、降气),有益于脏腑的平衡。其他五味亦如此。五味不过度,则能养五脏,有益于健康。
二、五味过度则伤人
若五味过度,则伤五脏。《内经》明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比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若吃的过甜,会感觉脘腹阻滞,或有腻而不畅的感觉,因为甘入脾,过甘则伤脾,导致脾不能运化;再如,若吃的过辣,容易胃中有火,甚至生痘痘,导致咽喉肿痛。其他五味亦如此。由此说,五味不可过度,过度则伤五脏。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这个“爽”,即败坏的意思。五味过极,总是吃膏粱厚味,就容易败坏胃口。我的理解是,五味养人,但若过度享受美食,不但伤损五脏,更伤心神,导致相火上浮,欲望增强。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为什么呢?因为萝卜白菜不但养脾胃,促气化,生气血,还能安和心神,令人心神恬淡而少欲,自然能保身与心的平安。
三、不健康饮食伤损心脏
2020年10月,来自中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会期刊《欧洲心脏杂志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健康的饮食同样让心脏很“受伤”。研究人员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对1990-2017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可归因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11个导致2017年全球冠心病死亡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其中,不健康饮食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高收缩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吸烟、高体重指数、空气污染、低体力活动、肾功能受损、铅暴露和饮酒。
从生活中来看,咸味伤肾,亦伤心。过咸则会导致“心气抑”;过甘亦伤心,会导致“心气喘满”。如何理解呢?
咸入肾而属水,咸味太过首先伤其本脏之气。心属火,水阴过盛则水旺克火,导致心火不足,心阳不振,心气自然被抑,出现短气而喘的症状。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甘味入脾,过甘则伤脾,导致脾失健运,痰浊水饮内停,痰浊水饮为阴邪,滞塞于胸,影响心阳宣散,导致心气喘满;另一方面,这个“甘”,《太素》作“苦”。苦入心,苦味太过首先伤损本脏心气,心火不足故而心气喘满。
四、如何调节饮食有益于心脏?
研究人员还估计了通过消除不同风险因素,可以减少的冠心病死亡人数比例。假设其他所有风险因素保持不变,如果采用更健康的饮食,全球69.2%的冠心病死亡是可以预防的。
按如上分析,养心的更健康饮食,其五味应该是少咸、少甘、少苦的。简单来说,就是清淡饮食养心。为什么呢?一方面,少咸则心肾皆足,少甘则脾旺,少苦则养心。另一方面,清淡饮食让相火归位,君火以明,心神安和,欲望减少,心主神明和心主血脉的功能自然归于平衡。
冠心病的发病及死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应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戒酒,保持健康体重,以尽可能降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在饮食方面,研究人员指出,应减少加工食品、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饱和脂肪、盐和糖的摄入,同时增加鱼、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从中医来分析,其实就是“谨和五味”,使五味皆得平衡,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若能“谨道如法”,必然可以“长有天命”。我的体会是,平时最好尽量清淡饮食,可以养五脏之气,自然气血充足,五脏和调,营卫各司其职,腠理致密,不受外邪。这样的话,不但能获得健康,而且还能让人心静而安,从而更快乐,更幸福。(董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