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健康投资

中药月饼悄然走红 药食同源引领新食尚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24-09-09 22:20:28】 【来源:四川在线

  最近,中医药的风刮到了月饼界。

  中秋节前,多地中医药大学、中医馆、中药企业纷纷推出添加了药食同源食材的中药月饼,相关产品迅速在网络走红。

  除了中药月饼,今年夏天,中药冰淇淋、中药茶饮、中药面包等药食同源食品也受到年轻人青睐,成为一种新“食”尚。

  药食同源食品为何频频“圈粉”年轻人?发展热潮中行业如何规范发展?近日,四川在线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中药月饼卖断货

  真的能养生吗?

  中秋节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推出的“岐黄贵细月饼”销售火爆,不到一个月,销售5万余个。四川在线记者打开该校的微信小程序购买平台,8枚装的单层月饼礼盒,售价188元/盒;10枚装的双层礼盒,售价268元/盒;此外,还有零售月饼,多在15元—18元/枚。

  “药膳月饼已经卖断货了。”9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后勤基建处饮食服务中心药食同源部负责人王雅雯告诉四川在线记者,“岐黄贵细月饼”使用了燕窝、阿胶、人参、石斛、黄精、玉竹、百合、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做成八款口味,包括燕窝冰翅莲蓉月饼、黄精五仁月饼、阿胶芡实枣泥月饼等。

  中药月饼又被称为药食同源月饼、药膳月饼、草本月饼,月饼中加入了既是食材又是药物的药食同源物质,主打“轻养生”概念。四川在线记者发现,今年,北京、江苏、浙江、河北等多地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等都纷纷推出中药月饼。省内一些月饼企业也在小规模试水,在月饼礼盒中将一两款中药月饼和传统口味月饼进行搭配销售。

  不过,中药月饼仍属于小众产品。四川在线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区内多家商超,货架上均没有见到中药月饼的踪影。中药月饼的销售模式更偏向于预售、定制、线上销售,或在中医药大学食堂、中医馆等线下门店预订,主要在亚健康和对中医养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中受到欢迎。

  “中药月饼并没有明显的中药材味道,而且还有药膳特色。”成都市民李女士已是第二年购买中药月饼,她称自己脾胃比较虚弱、体内湿气较重,了解到陈皮、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今年特意选择了一款陈皮山药豆沙月饼。

  不过,有专业人士指出,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尽管添加了中药成分,但本质仍是食品,不代表就一定有养生功效,商家也不能进行功效宣传。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马晓菊表示,一些药食同源食品所含的药材成分含量很少,不见得有养生作用。而且月饼有高油高糖的特点,不建议血糖高的人多吃。相比于保健效果,开发药食同源月饼的目的重在将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与传统民俗相融合,以一种新的形式推广中医养生文化,让中医走进百姓生活。

  药食同源食品走红

  如何抓住流量红利?

  中药月饼的悄然走红,其实代表着一个正在兴起的赛道——药食同源食品。

  今年以来,“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药膳”等各种药食同源食品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上海一家冰淇淋店推出的中药冰淇淋,尽管售价38元一份,每天仍吸引数百名顾客排队购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出的“药食坊”烘焙店,主打各类养生欧包,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也纷纷推出中药养生茶,让年轻人在“保温杯里泡枸杞”之外,有了更多选择。据餐饮行业第三方平台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一些品牌已在一、二线城市开出上百家门店。

  “现在中医药老字号都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如何触达年轻人。”四川德仁堂中药茶饮业务负责人汤朝惠介绍,四川德仁堂也在不断创新,除了在中医馆内新开中药茶饮店,下一步还将开发中药膳食、中药糕点、中药小零食等年轻化、日常化产品。

  药食同源食品为何会受追捧?

  一方面是消费观念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养生。”四川省中医药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周宗晟关注到,在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上,“中医养生”的话题阅读量、流量非常高,“这说明年轻人越来越接受和喜欢国潮养生文化。另一方面,中药茶饮、中药月饼等药食同源食品,以新奇的形态和口感,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和新奇体验的心理。”

  不过,如何抓住这波流量红利,让药食同源食品焕发持久生命力?

  “现在一些商家打着药食同源的旗号,但很多产品只是昙花一现,甚至只是一个噱头。”周宗晟认为,真正科学合理的药食同源食品与打养生概念完全是两码事。在产品开发上,既要做到专业规范,又要贴合消费者需求,在重视食材健康养生的同时,又要平衡口感,做到好喝好吃。

  还要有清晰的产品定位。早在2013年,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就将主营方向定位在食疗食品上,诞生了多款核心大单品。近四年,公司年销售额增速均保持在35%以上,今年前8月再创新高,销售额同比增长41%。“公司在产品开发上,一直遵循四个关键步骤: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药食两用原料,用制药工艺技术,用临床验证观察。如果只是做一款概念性的产品,你可以做别人也可以做,很容易被复制。”该公司品牌负责人彭小霞介绍。

  药食同源市场持续升温

  行业如何规范发展?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药食同源市场也逐渐升温。据《2024年中国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中国药食同源产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8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80亿元,预计在2024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

  不过,药食同源养生热潮背后,也有一些乱象,比如一些商家打着药食同源的旗号,让成本仅10多元的普通食品摇身一变,成为售价上百甚至上千元的保健品,虚假宣传功效;一些餐饮店售卖的中药药膳、中药茶饮,添加的不是药食同源食材而是药品,存在健康风险……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鼓励和支持餐饮业态创新、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对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监管和规范。“药食同源物质具备中药和食品的双重属性,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常用于养生保健,发挥治未病的作用。但添加了药食同源物质的食品,本质仍是食品,要防止把它定位成药品或保健品。”马晓菊表示。

  针对哪些中药材能够添加到食品中,我国已有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后者即是药食同源物质。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至此,进入该目录的药食同源物质达106种。这意味着,这些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大部分人群皆可食用,如果在普通食品中添加了药食同源物质以外的中药材,则会被认定为非法添加。

  周宗晟建议,药食同源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要防止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相关部门应要求商家明确标注药食同源食品中的中药成分、含量、可能的副作用,同时建立价格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平台,对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消费者在选择药食同源食品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成分表,并对其保健功效持理性态度。

 
 
 
推荐阅读
 
百年人寿泸州中支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
太平人寿连续三年获评保险业投资金牛奖
成都崇德里社区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圆满落幕
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 交大蝉联全国第一
 
· 指环王土星即将迎年度最亮时刻
· 电子科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 西门子虚拟协同仿真元宇宙在华试点
· 西南财经大学新生顺利报到入学
 
热门点击
  1. 吃盐吃出高血压 营养师一席话吓坏社区大
  2. 成都市首家共建民营养老院青白江开园
  3. 屈臣氏健康美丽大赏发出美丽召集令
  4. 打造医养产业第一品牌 泰康养老社区布局
  5. 第四届鹤鸣山国际健康论坛在道源圣城召
  6. 绿动中国掀抗霾风暴 百年人寿守护国民健
  7. 通用电气医疗在蓉发布全新服务平台
  8. 夏天做一个健康的吃货 重口味易伤身
  9. 坏习惯破坏新陈代谢 定期吃辣有利健康
  10. 日本推健康餐食制度受华人上班族欢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