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5年暑假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新学期的钟声即将响起,大小朋友们,准备好迎接开学了吗?
近期,由省教育厅指导,四川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和川观新闻共同打造的四川省学生心理咨询树洞云平台就收到不少有关新学期的倾诉和疑问,有家长抱怨孩子没完成暑假作业还抱着手机玩个不停,也有学生焦虑即将面对的学业压力,以及需要融入的新环境。
8月29日,川观新闻“从‘心’踏上快车道:学生‘开学综合征’心理调适全攻略”心理树洞专家直播陪您聊聊开学这些事儿。本期直播邀请到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程虹娟和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翟瑞谦,同大小朋友们聊聊“开学综合征”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开学综合征”很普遍
“实际上,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或者心理学上的专业界定,只是一种通俗说法,指学生在面对从假期到开学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觉。”翟瑞谦介绍,主要表现为对开学的焦虑、恐慌和不安等,生理上可能有头晕、心慌、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情绪背后往往有一些具体原因,“作业还没写完怎么办,跟不上学习进度怎么办,新环境交不到朋友怎么办等等。”
焦虑的群体也包括大学生。程虹娟说:“假期各自有丰富安排,开学需要回归到上学规则里,可能会面临生活作息、时间安排、学业要求等方面的变化,部分同学也会有不想开学的反应。”
“学生产生这些情绪和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翟瑞谦从心理机制说明,一方面是环境变化导致原本学生与环境建立的平衡被打破了,而新的平衡还未建立起来,所以产生了压力。另一方面是个体面对压力,缺乏有效应对能力,往往陷入“焦虑-逃避-更焦虑-更逃避”的恶性循环,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解决问题。
“相较于中学生有考大学这样的清晰目标,大学生群体还面临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以及来自大环境的压力,所以常常会内驱力不足。”程虹娟表示,大学新生即将入校,既期待又茫然,需要做好入学心理适应,有些反应也类似“开学综合征”。
如何应对?这些方法供参考
所有学生:
首先要认识到“开学综合征”很正常,说明你很关心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等。
其次,要把它视为一个信号,提醒你需要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比如写作业,比如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某些能力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出现焦虑情绪过于强烈、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至于无法有效行动的情况,可以通过运动、出游等来缓解情绪,同时可以考虑行动目标难度是否过高,如果是,可以拆解目标,关注自己每天的进步。
此外,当自己陷入焦虑情绪的恶性循环时,也可以回顾过往成功适应环境变化的经历,来帮助自己形成更稳定的心态。
大学新生:
增加确定感。通过加入新生群、院系群、答疑群等社交媒体来提前了解学校、专业和班级的情况。提前与同伴、学长学姐取得联系,便于较快融入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准备“待办清单”。试着把想做的事情具象化,列一个“待办事项清单”,可以减少迷茫感。
转换思维。对新环境的焦虑或许反映了父母在过去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这份美好是帮助大家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支持力量。
学生家长:
在过度干预和漠不关心中寻找平衡。家长要做好相关提醒,但不过度介入。比如孩子的作业问题,更建议家长做好提醒,而不是督促,因为督促可能会导致承担作业责任的主体变为家长,助长孩子的逃避心理。
保持情绪稳定和理性。开学阶段也是亲子关系容易紧张的时候,需要家长保持稳定情绪,区分事实和想象,比如孩子玩手机,不等于他懒惰,而可能是孩子处理焦虑情绪的方式。
帮助孩子调整作息,适应新阶段。临近开学,家长要逐渐把孩子生活作息时间调整为类似上学时的作息时间,还可以通过采购开学文具,开展入学模拟演练等帮助孩子做好开学准备。
几种情况要警惕,必要时寻找专业帮助:
“开学综合征”持续时间过长。一般开学的焦虑情绪持续一两周左右会自动缓解。如果强烈的焦虑感持续一个月以上,且严重影响学习和睡眠,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焦虑导致的头痛、头晕、肚子疼、腹泻、肌肉紧张等,则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孩子的焦虑问题可能转变为抑郁问题,如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出现快感缺失、无价值感、逃避社交,有伤害自己想法和行动的情况,则同样需要尽快寻求专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