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场秋雨,气温悄然走低。一种疾病也正随着寒凉悄悄进入高发期,那就是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俗称“中风”)。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寒冷天气会对脑血管造成如此大威胁,以及如何预防脑梗。   预防脑梗   “知风险、早预防、会识别”是关键   本期栏目,来自绵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钟兴菊,就跟大家科普一下为何天冷容易脑梗,哪些高危人群需警惕,以及一些防护建议。   天气变冷,为何脑梗爱“登门”?   低温时常会触发身体一系列变化,脑梗频发主要归结为五大原因:   1、血压升高:   血管遇冷会收缩,导致血流阻力增大,血压自然升高。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大,造成的血压剧烈波动尤其危险。   2、血液变“黏稠”:   天冷出汗少,喝水不足,容易让血液浓缩、黏稠,流速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大增。   3、血管痉挛:   突然吸入冷空气或颈部受凉,可能直接引发脑血管痉挛,尤其对有基础病变的人来说,极易导致血管堵塞。   4、感染来袭:   秋冬是感冒、肺炎的高发期,全身性炎症会损伤血管内壁,诱发血栓。   5、生活习惯改变:   天气变冷后,人们活动减少,饮食趋向高热量,容易导致血脂、血糖、体重上升,增加脑血管负担。   高危人群需警惕脑梗风险   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有吸烟饮酒习惯者;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都是脑梗高危人群。   防护攻略:给血管穿上“保暖衣”   预防脑梗远胜于治疗,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1、保暖第一,尤其护好三处:   头部、颈部、脚部是保暖重点。出门戴上帽子、围一条围巾,效果显著。要避免突然从温暖室内冲入寒冷室外,应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2、主动喝水,稀释血液:   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保证每天1500毫升左右(约8杯)的饮水量。   3、监测血压,规律服药:   高血压患者务必定期测量血压,切勿自行随意停药或改药,任何调整都需咨询医生。   4、适度运动,择时而出:   高危人群外出应尽量避开寒冷的早晚时段,选择天气暖和的上午10点后或下午,进行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   5、饮食清淡,均衡为主:   饮食上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烹饪应多采用蒸、煮、炖的方式。   6、预防感染:   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日常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减少感染机会。   学会识别“中风120”,关键时刻能救命   脑梗的黄金抢救时间通常是4.5小时以内,牢记“中风120”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1”—— 看1张脸:脸部是否不对称,口角是否歪斜。   “2”—— 查2只胳膊:双臂平举,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0”——“聆”听语言:说话是否清晰,有无表达困难。   只要出现以上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在等待急救时,应让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切记不要喂水、喂药。   总的来说,秋冬季脑梗高发,主要是“低温”触发了人体内“血压、血液、血管”的一系列危险变化,再叠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应对脑梗,关键在于“知风险、早预防、会识别”。希望这份指南能助您和家人安心度过秋冬,守护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