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只上涨了0.8%,相信这个数据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这不仅是自2009年11月首次低于1%,而且发生在春节大假前的消费旺季,可见经济状况的确让人担忧。
CPI这个数值,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越低越好,因为它表明物价水平不断下降。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适度的CPI上涨其实是好事,因为它预示着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企业利润率水平随之水涨船高,经济将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因此,很多经济增长乏力的国家,不是力控CPI上涨幅度,而是力保CPI为正值,比如日本央行为摆脱长期通缩压力,调控的目标是力保核心CPI数值在1.5-2%之间。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一般来说,相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适合一国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物价水平区间以下,在这种状态下,物价水平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已经低于该国正常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物价水平,通货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绝对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价出现负增长,这种状态说明一国通货处于绝对不足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极易造成经济衰退和萧条。
那么,如何来判断0.8%的数值呢?简单看CPI似乎还不好说明问题,因为中国的CPI构成里农产品食品占比很大。再加上油价下跌得厉害,服务业增加值降得也比较厉害。但我们结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还有进出口数据看,通缩虽然还谈不上立刻到来,但似乎已经到门口了,因为综合起来看,整体经济状况正面临转型的艰难时期,整体生产不活跃,需求严重不足,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难以上升。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事情可能是两手抓,抓有效需求,抓适度刺激。怎么抓有效需求,既然从实际消费端看不到希望,那就从产品端提高成本,从而提高价格,反过来刺激消费,如CPI里最大的构成是猪肉价格,国家可以通过收储等措施提高稳定价格,带动CPI向上;从适度刺激看,激活存量要继续,要把存量逼到实体经济中去,至少也要逼到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资本市场里去,让企业在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此外再增加供给精准滴灌,如重大工程项目,提高工业经济的活跃度。
通缩的信号已经出现了,虽然这种刺激会有后遗症,但治病吃药总会有副作用的,不可能什么都完美,底线是不能破的。如果真的出现恶性通缩再去刺激,犹如给植物人治病,再吃药也没什么用了。
本报记者 刘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