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近春节,消费者纷纷从银行取钱置办年货、发新年红包,这也让银行和一些投资平台面在节前面临较大的提现压力。为了弥补节前提现热带来的现金压力,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抛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争夺节日理财的蛋糕。
记者看到,不少银行原本在5%左右徘徊的理财收益在节前突然开始逆袭,纷纷冲破了6%。其期限也颇长,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1年期的产品基本在6%以上。
“春节模式”抬高理财收益
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市面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共58款,环比增加,其中最高预期收益达6.80%。
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截至上周五,市面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58款,环比增加,其中最高预期收益达6.80%。
“5万 起 5.75%,10万 起5.8%。”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银行后发现,不少银行在节前纷纷打出诱人的收益口号,并选择了春节理财产品。“我们这款针对新年的产品已经有众多客户咨询了,基本属于‘秒杀’性质。”在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还向记者推荐了该行的两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达到了6.1%,期限分别为42天和98天。
另外,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华夏、渤海、兴业、中信等股份制银行目前也都在售预期年化收益率高于“6”的理财产品。华夏银行发售的“增盈1466号”理财产品5万元起投,期限687天,主要投资债权和货币市场,预计到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6.5%。由于收益率非常抢眼,该产品一出来就遭到了秒杀;不过该行接下去还将发售的64天、5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率6.2%的产品,新签约客户仍可购买。
与此同时,国有大行也开始发力,工行最近发售一款期限375天产品,10万元起投,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6.1%的理财产品。据该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款理财产品收益较高,投资者预约出现“爆满”。
另外,相比较城商行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不少大中型商业银行在今年更力推结构性理财产品。招商银行一款挂钩股票指数的理财产品,尽管起投金额仅为5万元,但其预期收益率达到了17.97%。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也均有挂钩股票、资管等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8%到10%。
除了春节专属的高收益理财,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也开始纷纷力推滚动型理财产品进一步抢占跨年理财产品市场。这类产品通常以1天、7天、14天、28天为一个投资周期,若客户不赎回则产品自动进入下一个投资周期,且部分滚动型理财产品属于复利型产品,也就是说客户当期的投资收益和本金一起滚入下一周期继续投资。“目前滚动型理财产品收益不仅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上限,且已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10倍,且流动性较强,非常适合市民打理跨年闲置资金。 ”某城商行银行理财经理表示。“节前最后几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有短暂回暖,预期收益6%以上产品不在少数,且种类繁多,投资者可趁着春节前的这一波行情选定适合的理财产品从而锁定收益。”
节后理财收益将下滑
春节过后,市场资金将恢复宽松,再加上降息预期增强和银监会约束月末、季末存款“冲时点”,银行理财收益率将出现下跌,预计可能跌破5%。
“马上要到春节了,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都有一波冲高过程,不过募集期基本上会在这几天截止,因此有需求的投资者可以趁早下手,锁定较高收益。”某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今年节前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有常规产品,也有保本产品,还有结构性产品。“春节前单位资金回笼,员工领到年终奖、消费增加等各种因素让银行‘想法设法’留住客户,除了发行春节专属理财产品,还会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等方式来争抢这些客户。”某国有商业银行理财师表示,节前理财仍然具有良好时机,有理财意向的投资者不可错过。
然而,另一方面,业内也普遍认为,春节过后,市场资金将恢复宽松,市场利率呈现回落,再加上降息预期增强和银监会约束月末、季末存款“冲时点”,银行理财收益率将出现下跌,预计可能跌破5%。
有业内人士坦言,从长期看,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整体下滑的趋势,待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理财或将更多转向结构性的高端理财产品。而现在所谓挂钩央行票据、债券等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能将逐渐退出市场。
记者注意到,结构性产品从2004年的29款至2007年的777款,再到因金融危机爆发后,结构型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零收益、负收益,致使2008年和2009年发行数量整体回落到的600余款。而在沉寂了近2年之后,挂股结构型产品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结构型产品在2012年终于大举卷土重来。
值得注意的是,发行银行纷纷将“保本创新设计”作为最大的卖点之一。普益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发行的结构型产品中,保本型产品的比例为89%。这一比例相比于2008年以前有了显著提升。
“未来,面临着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央行降准降息、短期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获得缓解等各种问题,这也让市场纷纷认为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走低基本成为大概率事件,”上述理财师表示,年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许还将继续回调,“投资者可以抓住春节前理财产品收益上涨的机会,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锁定收益。“除此之外,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宝宝’理财、P2P平台、货币基金、股票等方式分散投资,提前做好理财规划。”
本报记者 陈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