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不论是国有大型银行、民营企业、还是互联网巨头,纷纷觊觎抢滩这块充满机会的新金融市场,各路资本纷至沓来。
受益于消费金融政策的放开、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众消费观念的升级,目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自上个月中国公布将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以来,不论是国有大型银行、民营企业、还是互联网巨头,纷纷觊觎抢滩这块充满机会的新金融市场,各路资本纷至沓来。业内人士认为,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线上金融零售领域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蓝海,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展开厮杀的一大战场。
多家电商推消费金融服务
近日,众安保险与电商平台蘑菇街推出了个人消费信用保证服务“买呗”,如同京东白条、花呗等,投保用户可以先消费,后付款,买呗的消费额度最高为2万元。有业内人士称,这相当于众安保险发放信用卡,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可以增加用户数量、增强用户粘性,而对于众安保险这样的平台来说,数据积累越来越多,信用评估越来越准,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强,而双方共同抓住的点则是网络用户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逐渐改变。
事实上,电商巨头在消费金融推进最早的应该算京东。在2014年2月“京东白条”正式对外公测,主要面向部分有公测资格的京东会员,支持3-24期分期付款,提供最长30天的免息期。到10月份,京东又推出“校园白条”。12月,蚂蚁金服的花呗开始公测,试运行阶段放出的消费贷款额度不超过5000元,今年4月正式上线后,在消费额度进行了放宽,可根据用户此前的购物消费金额,还与个人信用数据相关。
还有一类是由银监会从2010年开始试点发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中大部分有银行背景,而又具备互联网金融性质的当前只有“马上消费”,由原京东联席董事长赵国庆于2015年初创立,6月底开始在重庆地区进行试运营。
此外,还有人人网旗下的人人分期,99分期、Wecash闪银、爱学贷、优分期等。如今,购物分期消费混战已经打响,而大部分分期类产品对BAT表以“合作共赢”姿态,的确,支付宝就是这些分期类产品的一种重要在线结算方式。
不过,当前分期类产品与支付宝(蚂蚁金服)亦敌亦友的关系愈加明显,对前者而言,支付宝是工具合作伙伴,但是要支付渠道费用的,支付宝并不排斥,而自己推出花呗,就是要在在渠道收入之外,攻下更广阔的消费金融市场。
有业内人士表示,花呗作为阿里消费金融业务的“排头兵”,走出淘宝系的步伐要加快。蚂蚁花呗运营负责人郝颖表示,按蚂蚁金服的计划,今年上半年,80%的主流电商平台都已经用上花呗,而且还将有大量的线下场景支付花呗。
20%增长率吸引银行布局
除了互联网巨头的抢先登陆,多家银行业不甘示弱,纷纷抢滩登陆。6月中旬,重庆银行、物美控股等六家股东组成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同日,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成立。7月9日,中信银行公告将信用卡业务独立布局消费信贷。7月17日杭州银行获准筹建杭银消费金融公司。没过几天,中国平安旗下“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宣布整合完成,号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与政策的放开分不开。6月18日,国务院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由之前的16家扩大至全国,且将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现在是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黄金时代,从宏观环境到监管政策,以及整个社会对信用贷款的认识,都给消费金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习惯做“大企业大客户”的银行,为何这次都盯上了消费金融?“消费贷款的增长率基本上在20%以上,目前增长这么快的产品和业务其实已经不多了,消费金融是原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补充。”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传统的依赖“大行业大企业”发展模式将受到冲击,来自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因此,调整服务对象,转向零售业务乃大势所趋,布局消费金融和社区金融是银行的战略选择。
为此,业内纷纷认为,近年来中国消费性贷款规模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与银行积极布局互联网的“野心”所在。
本报记者 陈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