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参加“一带一路·爱上绸都”——丝路青年南充研学之旅的留学生走进升级改造后的六合丝博园。乘坐小火车,穿过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六合染房、六合厂门、六合院、世界工业活化石雕塑……一个个蕴含厚重历史文化的景点,让留学生们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代间,感受着南充丝绸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7月6日,“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南充大木偶剧院剧场拉开帷幕。
……
连日来,南充文旅可谓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一带一路·爱上绸都”丝路青年南充研学之旅、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季南充分会场、“文旅消费·乐享南充”南充文旅消费季……一项项文旅活动,展示了南充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旅资源,释放出南充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信心和决心。
7月8日,中共南充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举行。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是其重要支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中提到加快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要从“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升级版”“加快建设全省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个方面着力。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南充市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用心用情挖掘文旅资源,密集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全省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强化阵地建设 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看报借书更智能化了,服务更加贴心了。”在市图书馆(新馆)查询终端系统前,80多岁的市民饶先生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一步步的指引下,通过3D巡视系统正在查阅心仪的书刊,在系统内输入书刊名称,书刊所在的楼层、架数、排数都清晰显示,不一会儿饶先生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图书。通过3D巡视系统,读者进行书刊查阅非常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查阅效率。
走进南充市图书馆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图书查询智能终端系统和浩如烟海的书籍、干净明亮的环境,自习室内座无虚席,老中青少年龄段的读者都在专心致志阅读,使人切身感受到求知若渴的阅读氛围。
“图书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平均一天的人流量达两千余人,周末时可达四千人左右。”南充市图书馆副馆长岳和平对记者介绍道。馆内还安装有智能终端,市民查询政务信息、自动办证、借阅图书非常方便,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让文化获得感映在群众的笑脸上。
据了解,南充市图书馆新馆坐落于南充市“四馆一中心”建筑群东南侧,与周边的南充市大剧院、南充市科技馆、南充市地方志馆、南充市规划馆、南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文化共同体,成为南充市新的文化地标。该项目是全市“100件大事”项目之一,总面积为6.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7亿元。该项目与市大剧院项目组合在一起,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新馆于2022年5月10日开馆试运行,建筑面积17900平方米,设置阅览座席2000余个,数据资源达40TB,馆藏书刊105万余册(卷)。
近年来,南充市先后投入资金约20亿元,密集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新馆)、市大木偶剧院和一批县级公共文化场馆,维修改造了市图书馆(新馆)、南充大剧院,通过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南充市文广旅局深入贯彻“无文旅项目,不谈文旅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大力实施文旅项目“双百亿工程”,以文旅项目丰富业态、补齐短板、激活消费。2021年,南充完成文旅项目投资205亿元,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额162亿元,实现了文旅项目快速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
擦亮“五张名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国际舞台
7月5日上午,“一带一路·爱上绸都”——丝路青年南充研学之旅在南充市高坪区六合丝博园的六合码头拉开帷幕。今年,南充市高坪区政府对六合丝博园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修缮,采取“旅游+文创”发展路径,打造新型工业旅游园区,集中再现了南充的工业文化和丝绸文化,让景区更有吸引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5所川内高校的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门、尼日利亚、卢旺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共聚“丝绸源点”,品味千年绸都文化。
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交相辉映;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享誉中外;三国遗迹、古城风光、将帅故里、山水田园魅力独具,拥有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景区两个5A级旅游景区,独拥“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桑梓、嘉陵第一曲流”盛景。
近年来,南充全力擦亮“将帅故里·红色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这“五张文旅名片”,文旅发展按下“快进键”。阆中市、仪陇县先后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落下闳、司马相如、陈寿先后被评为四川历史名人,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常年位居全省前列,六合丝博园、七宝寺书香文旅项目、阆中水城等重点文旅项目成效显著,南充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此外,南充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借助中央、省级和国际组织平台大力推进文化对外传播和“走出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川北大木偶戏被国家商务部、文旅部等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被列为“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南充歌舞剧院被法国邀为“世界音乐与舞蹈”艺术节永久特邀艺术团体。
在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赵秀清看来,除了立足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厚重丝绸文化底蕴,掘金工业旅游,做响品牌,做大影响,实现“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南充擦亮“五张文旅名片”,助力南充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走进高坪六合工业博物馆参观,现场感受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工业遗产释放的巨大经济活力让人眼界大开。
南充充分挖掘丝绸产业资源优势,加快缫丝织绸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擦亮世界丝绸源点名片。而六合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价值突出的工业文化,保存完良好的遗产主体,已成为南充打造世界丝绸工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核心,丝绸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充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经济为标志的“硬实力”快速增长,也需要以文化为内核的“软实力”全面提升。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文化服务系副主任罗仕明认为,南充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丝绸文化、生态文化、春节文化等千古流芳,是南充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对其深挖,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
《板桥卖画》、《开财门》《游春》《小姨妹过河》……7月6日,“第五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精彩呈现。川北灯戏及全国各地优秀地方戏剧艺术魅力让观众大饱眼福,好评如潮。
“自2010年以来,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已经走过12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历史与现实相交,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完美融合。”南充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已经成为了南充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而川北灯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截至目前,南充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0余项,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项。南充独有的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四朵金花”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得到了热爱中国文化的海外朋友的广泛关注,成为南充“五张文旅名片”最显著最独特的文化符号。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让文化精髓浸润市民生活
“我们这里开展了很多具有仪陇特色的课程,有剪纸、篆刻、书法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及三乡文化,有舞蹈、钢琴、瑜伽、葫芦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仪陇县市民艺校校长庄素文讲解道。
7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仪陇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拉丁舞学员翩翩起舞,合唱教室里歌声嘹亮,书法教室里墨香阵阵,剪纸教室里精美的作品,无一不让人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
而在仪陇新政镇南门社区,外面骄阳似火,室内却“心静自然凉”。许多退休社区居民正聚在这里,专心地做手工艺品,墙上展示柜里放着她们精美的作品。据了解,南门社区共有13个社区社会组织,包括社区老年人协会、宏德志愿者协会、社区妇女联合会、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等,辐射社区1.5万余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社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免费给我们做培训,我们在这里面不断地提升技能,作品社区也帮我们销售,现在生活充实了,收入也提升了。”社区居民谢女士笑着对记者说。
“以国家、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为基础,结合仪陇实际,制定出台《仪陇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精准指导全县的文化站、文化室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均衡发展。”仪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胡润告诉记者,截止目前,已建有56个乡镇文化站、1个街道文化中心,投入改扩建经费近2000万元 ,自2018年以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200场,服务群众近265万人次。
近年来,南充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置乡镇(街道)文化站426个,覆盖率达到176%,整合设置村(社区)文化室3004个,覆盖率保持100%,实现了基层服务供给的全面优化。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将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普及。定期举办国际木偶艺术周、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等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活动,把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演出送到群众身边。
“南充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据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充市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南充市委、市政府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的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市级28个部门。南充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打造全省文化旅游副中心实施方案》《示范区后续建设实施意见》《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上下齐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南充以“推动‘文化赋能’,助力‘跨界融合’”发展为抓手,将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多元领域,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工业”“公共文化+农业”“公共文化+旅游”“公共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建设“新型空间”,做靓“主客共享”模式。聚焦阆中古城,充分发挥阆中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双城合一”的独特优势,把“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嵌入古城不同场景,创新打造中国众筹图书馆、散花书院、方塘书社等“小而巧、美且优”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实现阅读“人人可为、随时可享、触手可及”,让居民的“文化粮仓”和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共生共享。
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充将认真贯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长效领导机制、长效规划机制、长效保障机制、长效考核机制,加快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将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征程中,南充正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画笔,绘出绸都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