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民生系统工程和提升城市内涵品质、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坚持“先民生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先地下后地上,先设计后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让城市功能充分完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聚力,“一盘棋”规划驱动。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单位为成员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府统筹、属地负责、部门协同、业主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对老旧小区的数量、分布点位、所属片区、建成年代、户数、楼栋数、单元数、面积等做了系统的统计摸底,做好数据汇总、审核、分析工作,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一小区一档案”,编制并印发《绵竹市2021—2025年老旧小区专项改造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明晰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将全市老旧小区440个(20512户)纳入改造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时序,形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科学合理编制改造计划和改造任务,分片区推进改造,切实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形成了“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坚持广泛参与,“一条心”倾听民意。坚持按照部门指导、社区协调,业委会、施工单位共同参与方案制定,“菜单式”确定改造内容,坚持“三问于民”,确保各方“一条心”融入改造、推进改造。启动改造前,责任部门、街道社区深入项目一线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为居民讲解政策,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改造内容、改造方式和施工方案的意见建议,收集改造意愿意见1700余条,回应群众关切200余个。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结合调研实际“一区一策、一栋一案”编制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方案,及时在小区公示设计理念、图纸、效果图等,并根据群众反馈意见、建议优化完善设计方案,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最大限度兼顾群众诉求和工程建设客观实际,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改造方案,从源头降低小区改造矛盾。同时,建立健全老旧小区改造协商议事制度,对改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协商形成共识,确保了改造工作群众支持,改造效果群众满意。
注重混合改造,“一条线”推进项目。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功能后景观,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积极融合老城更新、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元素,以物质空间提升为基础,结合人文、历史、文化风俗等非物质要素,切实关注“一老一小”,详细明确基础类、提升类、完善类三大改造内容,实施“留、改、拆、建”混合改造,将托儿所、幼儿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无障碍通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布局,从地下到地上、从楼内到楼外全方位实施改造,一揽子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消防安防提升、污水零直排、强弱电“上改下”、电梯加装、养老托幼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同时,在充分尊重业主意愿的前提下,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取“N合一”模式,对近邻的“三无”老旧小区拆墙并院,对零星分散的老旧小区划片整合,统筹实施改造,充分释放院落空间,优化布局结构,丰富共享设施,实现了对“三无”老旧小区和零散小区环境最大化提升。
着眼常态长效,“一股劲”共治共享。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立健全“政府补助、群众出资、社会参与”的改造资金共担机制,不断探索公共资源二次开发,以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的方式,盘活小区资源,激活小区“造血功能”,形成长期可持续性利润,最大限度平衡资本投入和收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共建和运营。同时,绵竹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完善“三无”小区、老旧小区社会治理长效机制,按照“三无”变“三有”目标,大力推动老旧小区自治组织建设,引导老旧小区成立业委会、自管委、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成立绵竹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把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通过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 “两新”组织搭建平台,引导社区管理,指导物管服务;通过小区业委会,搭建居民“自治圈”,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方式,引导小区业主自治管理,更好实现前期改造和后期管理无缝衔接,切实保证了老旧小区改造“整治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一片”。
此外,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努力为老旧小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教育、医疗、党建、文娱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