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5月29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年成都市科技学术交流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举行。
记者了解到,本次科技学术交流会将持续到7月,围绕人工智能、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前沿产业领域在全市举办“人工智能专家研讨会”等学术交流会和“成都科幻季”“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80余场,打造全市年度科技学术交流盛宴。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把脉问诊”
学术交流大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于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联合启动了本次大会,旨在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成长,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学术交流、成长成才、创新合作的平台。”成都市科协主席曾勇介绍道。
在主题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川,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任福继,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曾晖先后围绕智能建造、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分享科技前沿、创新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迸发智慧火花。
在学术交流会当天,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安民,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彦如、任福继等多位院士专家组成调研组,实地走访调研了成都在卫星互联网、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上取得的成效。
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新赛道竞逐上抢占先机?怎样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调研组在座谈会上,为成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把脉问诊。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场景,任福继提出自己的具体建议。“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数智化无疑是关键一环。”“例如,轨道交通作为成都优势产业之一,有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赋能,便可以诞生无人驾驶、无人感知等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场景。”
在李安民看来,校地合作是成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的“必经之路”。“四川大学在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实力,我希望能够推动科研团队与成都市各区(市)县协同合作,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更多可能性。”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效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开幕式上,大会为2023年成都市科协“十佳”学会颁发证书,向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023年度获批建立的20家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授牌。
“我们一直致力于无线电管理和评估监测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复杂,测向定位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遇到诸多技术瓶颈,我们的研发团队通过联合院士专家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迭代研发,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华日通讯技术副总经理漆骐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250余家,先后引入800余位两院院士及高校专家,累计开展研发项目超1200余项,获得各种专利授权近2000项。
“成都正加速引智创新赋能,发挥好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在蓉落地转化。”市科协创新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科创中国-会地合作启动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