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名龙舟健儿飞桨争渡,千桌万人豆花宴让太平古街热闹非凡……今年端午假期,眉山东坡区永寿镇凭实力“出圈”,超10万人游太平古街的场景让当地人津津乐道。
“太平古街在清朝前被称为罗汉场,清初被称为太平场。1985年,当地从‘罗汉’‘太平’各取一字,改名为罗平镇,后在2005年划入永寿镇,更名为‘罗平社区’。其实大家更愿意叫它‘太平’。”近日,永寿镇罗平社区党委书记王进站在古街口对记者说。
王进表示,作为古时眉山重要的客货码头和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南来北往的船只停靠在这里,格外热闹。如今,这里是东坡区现存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之一。
古韵悠远,当年的水陆交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古镇如何留住乡愁,又如何焕发新的生机?近日,记者前往永寿镇寻找答案。
传承 留住老街的“老味道”
走进太平古街,一个大型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一侧是滔滔岷江,另一侧是记录“罗平旧时光”的村史馆。
“馆内通过实物陈列、图片展示、文字介绍等形式,展示了罗平的历史文化。”王进介绍,这里既有体现码头文化的蓑衣、斗笠和笆笼等物件,还有体现农耕文化的农具、簸箕、竹耙、连枷等工具,也有谭腌鸡、水仙牛肉、石磨豆花等美食文化的展示,以及当地居民捐赠的怀旧复古老物件,像录音机、收音机、缝纫机、首饰盒等。
在王进看来,大家用老物件留住乡愁,村史馆已成为人们寄托思乡情的地方。
出了村史馆,一条石板铺成的街上有一棵树龄450年的黄葛树。“黄葛树用根和枝干包裹了一个土地庙,当地人叫‘树包庙’。”王进说,这棵老树守望着这方土地,也见证了太平古街的历史变迁。
状元屋、造船坊、竹编坊、铁匠铺、老供销社……漫步石板路上,三五步就能看到一处“眉山市历史建筑”的标识。村民介绍,和大多数传统古镇六街三巷的布局相似,这里也有六条街三条巷。其中,正街、兴隆街、罗汉寺街、解放街纵横交错,街上有清代建筑105处、民国时期建筑43处,大多为木质结构,处处充满“老味道”。
如逢赶集日,太平古街上到处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铁匠铺的叮当声、弹棉花的砰砰声……当地人会去茶铺喝茶聊天,也会去体验土刀修面。“无论是传统手艺还是生活方式,都是一种传承。”永寿镇党委委员刘晓艳说。
创新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在旧时的状元屋,记者看见由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启明打造的致雅堂。“这是我们自己的住宅,经修缮改建后打造成了一个传播非遗火绘的地方。”赵启明说。
致雅堂展示了多幅赵启明在宣纸上绘制的字画作品,其中有《东坡读书图》《东坡拜福》《东坡醉月》等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桌子小葫芦。“这里可以体验火绘葫芦,比在宣纸上火绘要简单许多,很受小朋友们的喜爱。”王进说,如今的致雅堂已成为集教学、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场所。
在太平古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远不止于此。
“竹编坊和造船坊两栋历史建筑也经修缮改造后由原居民继续使用,并成为互动式体验空间。”刘晓艳说,这两栋建筑如今作为互动式传统竹编、造船工艺作坊,展现了街区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全落架修缮,而是坚持原址、原材、原貌的修缮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呈现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王进表示,当下创新的方式,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古街上历史建筑的“肌理”,让城镇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古街重新焕发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