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新”,创新攀“高”。
作为一座工业城市,产业一直是德阳的“王牌”。今年德阳市两会上,打造产业“新”格局,用好产业硬“底牌”成为热议话题。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增长15%;新增国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获认定新赛道产业5个,建成国内首个燃机智慧制造基地……在2025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德阳工业成绩单十分亮眼。
“2024年,德阳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立足做强‘3+1’主导产业,出台集中力量抓工业‘1+5’系列文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发力,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着力再造一个‘工业德阳’。”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说。
工业“底牌”带来硬核支撑。报告显示,2024年,德阳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居全省第3、在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首次入选全国百强城市榜单、居87位,连续4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数字经济百强市。
以“新”解码
焕新传统产业新动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德阳传统优势产业能否向上突围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整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
2024年7月4日,国内首个燃机智慧制造基地在东方汽轮机建成投用。
该基地聚焦重型燃机的高温透平叶片、燃烧器和转子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精密铸造、超音速火焰喷涂、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建成9条燃机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透平叶片精铸合格率超过80%、转子叠装一次合格率100%、总装周期缩短50%,燃机产能提升400%。
这只是德阳“链主”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2024年,德阳培育认定首批市级链主企业6家、“配套专家”30家。
龚军说,德阳建立了“链长+链主企业+产业联盟+牵头部门+主承载地”的“3+2”省级重点产业链管理模式,健全重点产业链(群)“五长”协同机制,印发了《重点产业链(群)培育发展方案》。2024年,依托链主企业带动375户企业数字化改造,设备利用率、生产效率分别提升20%、30%以上。国机重装、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等链主企业新增订单超1000亿元。
作为老工业基地,德阳传统产业基础厚重、资源优势明显、企业较多,汇聚了诸多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四川省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绿色建材3条重点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目前,德阳汇聚了39个工业大类、176个中类、471个小类,全部工业企业达11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达1552家、居全省第二。
2024年,德阳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举办全省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等各类供需对接活动13场,链接800余家上下游企业,促成订单签约超40亿元。高水平举办第75届世界铸造会议、燃机产业链大会、电子元件峰会等重大活动。
随着德阳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起步、成势、见效,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在德阳生根拔节。
工业经济持续发挥“顶梁柱”功能,报告显示,2024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强力支撑德阳迈入全国百强城市。
以“新”聚能
壮大经济多元增长点
向“新”而行,多点开花。
绿色氢能、智能传感器、新型工业母机……2024年,德阳不断谋划产业新赛道发展,为经济稳步推进搭建多样化发展支点,获认定产业新赛道5个。
绿色氢能被作为推动德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之一,德阳正立足产业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布局,全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
走进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如同进入了一个大型“实验室”,琳琅满目的设备映入记者的眼帘,从制氢、储氢再到用氢,各个环节明确分区,却又集成一体。这是国内第一个集成了从光伏发电、制储氢,到下游氢能应用的科技示范园。
“依托集团优势,我们已具备氢能关键设备生产能力、全系统集成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最优的整套解决方案。”东方电气氢能产业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闫旭东表示,相较于其他企业的零散的布局,东方电气的氢能布局涵盖绿氢制取、高密度氢储运、高压氢加注、高效氢燃料电池及氢能应用,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
自2010年起,德阳就开始布局氢能产业,编制了《德阳市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德阳市综合能源站建设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体系,深度融入“成渝氢走廊”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德阳已初步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拥有东方锅炉、国机重装等氢能产业相关企业20余家,产品涵盖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制氢装备、高压氢气储罐、撬装式加氢系统等多方面。
以“新”布局
绘就未来产业新画卷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虽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能起到引领性变革作用。
精心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本质上就是努力掌控明天产业格局的话语权。
在2025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来”一词也分量十足,报告提出要抢先布局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争取招引链主、链源、链核企业10家以上,力争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绿色建材产值分别增长20%、15%、10%。
在东方水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水利”)办公楼大厅里,一台“河宝”水域巡逻机器人,给人强烈的科技感和视觉冲击。
这台名叫“河宝DF-H5”的机器人,长得像一艘小艇,稍显憨厚,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它在水库、水电站、河道、湖泊等工作场景中很是“机敏”。
东方水利是国内率先自主研发水域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之一。目前,已研发了“河宝”系列的多款机器人,涵盖水面漂浮物打捞、水面保洁、水域巡逻、水域救援等不同应用场景,为国内外多个水电站、水库、城市河湖、公园景区“保驾护航”。
该公司还计划在德阳建立全国首个“水域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年产2000台(套)水利水电智能环保装备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德阳以天府数谷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主阵地,以天府大道智能传感和智能制造产业带、凯江流域电子元器件制造产业带为两翼,形成全域统筹、错位协同、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德阳编制了《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德阳)建设方案》,提出将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区、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据要素产业先行区、建设西部数字现代治理标杆城市的样本区。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推动生产力不断向“新”向“质”跃升,2025年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目标:2025年,德阳市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存量倍增和增量突破,力争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争创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向“新”发力,走在前、扛大梁的德阳工业发展步履铿锵、势不可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