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上,地处川北丘壑腹地的绵阳市三台县正以破竹之势书写着县域经济跃升的样本。
这个农业大县,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纺织鞋服、健康食品、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强势领跑,民营经济贡献率达66%。近日,当记者走进这片热土,解码其高质量发展密钥时,“营商环境”四个字在政企同频共振的发展实践中愈发鲜明。
营商速度孕育产业高度:
从“3个月投产”到“西南首家鞋服智能工厂”
走进安吉纳体育数字化产业园,记者看到,智能机械臂精准裁剪运动服面料,AGV机器人穿梭运送物料,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着数十条生产线数据。这座投资30亿元的西南首家鞋服智能工厂,其前身正是2021年落户三台的智能鞋服产业园——当年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3个月,创下了三台工业项目落地新纪录。
“我们跑过全国数十个园区,三台的‘专班推进制’让我们吃下定心丸。”企业负责人至今仍记得,项目落地时县里成立的“1名县领导+1个服务专班+1套定制方案”工作组,用地审批、高压线迁改等全流程环节,均创造了令福建总部惊叹的“三台速度”。
这样的速度正在重塑产业版图。两江片区,鸿星尔克智能仓储中心货车川流不息,佳联印染的迷彩面料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芦溪片区,上海梅林午餐肉罐头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2024年,三台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截至今年2月,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7.2万户。三台县委书记曾建军坦言:“营商环境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项目的推进时效、每家企业的问题解决。”
服务升级激活企业动能: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
三台县刀刃向内深化改革,以高质量服务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展现出改革者的担当与智慧。
2025年以来,三台县组织开展“千企大走访”专项行动。县工信局与工业园区精心谋划,明确职责、确定专员,分组深入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行动成果丰硕,累计收集企业问题63个、重点项目问题10个,切实践行排忧解难之责。
面对企业难题,三台构建高效解决机制。能现场办结的立即处理;不能现场解决的梳理成台账,按难度和时长分类推进;需其他部门或县级层面协调的,积极对接上报,通过专题研究解决,确保企业诉求及时响应。截至3月底,走访规上工业企业143户,走访重点项目26个。
下一步,三台将对未办结问题加强协调沟通,实时更新台账,实现逐一销号。“千企大走访”纾困工作也将常态化开展,为企业稳定经营与持续发展筑牢支撑。
从梳理“问题清单”到交出“满意答卷”,三台以实际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彰显激活企业发展动能的坚定决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构建培育创新沃土:
从“分散突围”到“生态赋能”
两江片区聚集着从纺纱织布到成衣制造的11家配套企业,构建起工装面料产业集群。“过去采购原料要跑江浙,现在园区内就能完成全产业链协作。”绵阳佳联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石岷山告诉记者。
产业生态的优化离不开要素支撑。面对民营企业“融资难”,三台县建立“白名单”制度,2024年促成银企签约贷款26.1亿元。在人才培育端,县人社局联合高校开设“订单班”,累计输送技能人才4200余人,企业用工成本下降15%。这种生态赋能让小微企业焕发新生:君弘家庭农场通过“政府搭桥+科研院所指导”,将传统麦冬种植升级为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8倍,带动周边300余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的背景下,三台民营企业正从“县域经济单元”向“区域创新节点”跃迁,如此开放创新的格局,让这座丘区县城涌现出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正如曾建军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言:“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让每个企业家都成为三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代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