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料经过精密配比、高温熔融、切粒成型后,就能制成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等领域的塑胶产品。”7月18日,记者走进四川精研高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16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行,公司董事长方兆元守在一线指挥生产。
作为四川南部经开区的“新面孔”,该企业1月正式签约、2月装修、3月投产,3个月时间就实现产值1000万元。“目前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预计全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方兆元说。
企业的亮眼表现,是经济持续向好的缩影。数据显示,南充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356.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奋战三季度,南充经济如何继续实现韧性增长?
1
拼速度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80%,正在进行主梁施工。”7月18日,成南高速公路扩容项目嘉陵江特大桥施工现场,边跨现浇支架搭设施工及桥面附属工程施工同步进行,为桥梁合龙做准备。
几公里外,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的李洞沟隧道实现双幅贯通,标志着全线9座隧道全部贯通。“全线完工通车后,成南高速公路将成为全省最长的8车道高速公路。”南充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锚定9月30日南充往成都方向通车、年底双向建成通车的目标,各施工单位正“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节点目标达成。
施工建设紧锣密鼓,工业生产也是热火朝天。在位于南充高新区的四川人本轴承有限公司,随着机械臂来回挥舞,一件件精密轴承产品走下自动化生产线,随后被迅速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生产计划已经排到8月份。”该公司运营部经理漆名扬介绍,今年上半年企业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同比增长超20%,完成全年目标的60%左右。
不断增长的订单推动企业布局更新。漆名扬介绍,总投资达30亿元的人本轴承西南生产基地项目正加速推进,其中一期工程将再增30条轴承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如火如荼的建设、生产场景,是南充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动力丰沛的佐证。数据显示,今年1—6月,南充全市40个省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25.6亿元、79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为72.8%、68.1%,顺利实现“双过半”。
“项目攻坚,核心在服务,关键在落地。”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建军表示,进入三季度,全市还将组织力量深入项目一线现场办公,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效。
2
拼质量 产业升级谋求突破
7月6日,营山电摩产业园内,由南充企业四川欧王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新能源环卫车进入试生产。
记者了解到,依托企业自主研发的业内首个环卫车无人驾驶系统,这款环卫车40分钟即可清扫1万平方米,相当于人工作业一整天的工作量;同时,系统还能精准识别石子、砖块等障碍物,配合车内安装的吸、扫、喷三位一体清扫系统,地面灰尘清除率可达99%。
“我们为这套系统投入了3000多万元的研发经费,并配套设计了100多款细分车型,可以应用在车间、机场、码头等多个场景。”该公司负责人高海超表示,因产品具有全场景适配、全天候作业的能力,还未正式上市,就已收到大量意向订单。
视线转向嘉陵区新能源汽车汽配智造基地的南充瑞鸿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余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进行着焊接、切割工作,“掌管”它们的,只有几个工人。
“操作完全交给机器人,工人只需要在操作台上监测数据,对机器人加工材料的过程进行辅助修正。”公司项目部部长张涛向记者列出一组数字:上半年完成“智改数转”后,工厂的智能化程度达到90%,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成本下降10%以上。
“吉利四川商用车智能工厂和中科九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厂,本月入选了四川省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智’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三季度,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既要从生产端发力,帮助企业降成本,还要从技术端着力,帮助企业提质增效、释放产能、扩大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