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四川省宜宾市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新闻发布会,系统发布“十四五”期间宜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成就。过去五年,宜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内跨越两个千亿台阶,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台阶
发布会上发布的一组翔实数据,展现了宜宾经济发展的强劲态势。宜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863.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5.8亿元,稳居全省第三,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升至8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671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24.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宜宾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刘征宇介绍,“十四五”期间,宜宾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体现为“八个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城市建设呈现新风貌、城乡融合开创新局面、创新驱动积蓄新动能、绿色发展绘就新画卷、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24年,宜宾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超16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1.5倍,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二,连续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宜宾已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和茶叶、竹精深加工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人工智能、光伏、氢能、低空经济、文化旅游等14个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地,白酒、纺织产业入选全省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链。
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炯介绍,“十四五”期间,预计宜宾全部工业增加值提高70%以上、工业增值税提高170%以上、工业化率提升至40%以上、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白酒、动力电池、光伏、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集聚成势,两大产业集群迈入千亿级;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向百亿级迈进。当前正在探索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氢能(醇基燃料)、具身智能等新赛道,抢占“新风口”。
创新驱动积蓄新动能
宜宾市科技局副局长贾涛表示,宜宾构建以科技委为统领的“大科创”工作格局,优化组建10亿元人才基金,让科技创新在宜宾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打头阵、扛重担,通过建设高能级平台、打造科技孵化集群、激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举措,宜宾市科技事业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系统性跃升、转折性突破,创新大潮奔涌、发展动能磅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四年实现2.6倍跨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2020年的10倍;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4万人,创新动能日益强劲、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其中,新研机构“江源行动”去年首批榜单发布半年时间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团队6个,现已投运4个、引进硕博等科研人才200余人。今年发布第二批15个榜单,导入陈军院士、成会明院士等高质量项目30余个。同时,宜宾还率先在全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金额超3亿元、规模全省领先,吸引吴锋院士、孙以泽院士等顶尖团队揭榜,已获部省级科技奖6项,近30项成果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我们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绕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历史性转变。”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表示,宜宾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的殷切嘱托,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长江干流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2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四年100%。长江禁渔成效显现,长江鲟归来、红嘴鸥常驻,国家级美丽河湖“江之头”美景吸引八方游客,“宜宾蓝”频频刷屏朋友圈。
“十四五”期间,宜宾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2024年,PM2.5浓度累计下降12.3%,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上升16位;宜宾高新区建成全省首例绿电组网,可实现年发绿电10亿度;全市绿色低碳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8%,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4.2%,实现了产业“含金量”与生态“含绿量”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