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共同富裕,党中央支持浙江全省建设示范区,四川支持攀枝花以市域为单位建设试验区,而在高原涉藏州县开展试点试验,甘孜州的乡城走到了全国前列。
去年以来,乡城悄悄启动一项试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县。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乡城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共富?当前攻克了哪些难关,又面临怎样的挑战?10月底,川观智库联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四川省开元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雄浪、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卢洋组成调研组,共赴“秘境”,把脉高原小城的大梦想。
A
“试验田”为什么在乡城?
深秋的高原,碧草褪作连片金黄,漫山彩林为起伏的山峦披上斑斓外衣。
山脚鳞次栉比的白藏房提醒我们,“香巴拉”乡城到了。这是当地特有的平顶碉楼式民居。每逢秋天,村民用藏于深山的白垩土拌水成浆,将其沿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墙面变白。世代传承的这一习俗甚至演变成充满仪式感的“白色灌礼节”。
乡城拥有诸多唯一性,但调研组的专家依然感到疑惑,为什么共富试点县选择这里?要说经济总量,2024年乡城GDP仅有20.85亿元,放在甘孜州不过是中游偏后的水平;要说财力倚仗,涉藏州县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乡城有何过人之处?
座谈会上,问题抛给了县委书记杨林。“涉藏州县必须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他解释,乡城仅有3万人口,经济总量始终没法与先发地区比,但乡城人均GDP在全州排第四,放在全省也处于中游水平。当地民风淳朴,连续4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少,这些比较优势都有利于集中精力推进共同富裕试点。因此,甘孜州委、州政府拍板,圈定乡城作为共富“试验田”。
只有做大“蛋糕”,才能让每个人分享到更大的一块。按照当地目标,到2028年,人均GDP要从去年的6万元增至9万元。增长点从何而来?
实际上,前往“香巴拉”途中,调研组已强烈感受到高原县发展面临的特殊条件:重重大山造就了极致风景,但另一面则是土地的稀缺与分散;区域生态价值无可取代,但背后则是对工业发展的限制。
面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挑战,乡城如何破局?参会的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讲述探索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门道和感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看一看。”杨林向专家们发出实地调研和“体检”的邀请。
B
没有工业靠什么增收?
调研组沿着盘山路走进“香巴拉”。远远望去,山腰一片茂盛树林绿意盎然,与周遭的秋意形成鲜明反差。经山脚森林草原防灭火检查卡点登记放行,行进在苹果藏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时,目之所及就找到了“绿”的答案:果园装上了吊喷灌溉系统。
红扑扑的苹果缀满枝头。种植大户周军满脸喜悦,娴熟地剪下果实招待大家:“已经有冰糖心了,不过还没到最好吃的时候。”该园区是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最高为五星),面积1.1万亩,周军有4000亩,其中2000亩进入盛果期。
“上海一位老板早早预订了200多万斤,基本把商品果全包了,批发价每斤2.6元。”周军描述即将到来的忙碌场景,每天雇佣上百人采摘,“摘一斤得2角钱,连摘2个月。”
乡城苹果为什么卖得起价?答案藏在名字里——有机苹果基地:林下种草、以草养畜、以畜堆肥、以肥定林,预计今年藏猪出栏2万头。县农牧农村水利和科技局局长翁秋介绍,乡城可用耕地、林地和牧区都少,唯有发挥生态优势,走有机一途。目前,全县蓝莓、苹果、葡萄等21个产品拿到了有机认证,面积达3.3万亩。“未来几年,我们不是拿到认证,就是在认证的路上。”
另一个优势是光照充足。调研组从海拔2800米的县城,一路翻山越岭抵达海拔4000多米的正斗乡正斗村,眼前竟是开阔的顶贡大草原。一排排光伏板如“龙鳞”般整齐排列,有的还能追着太阳转。
这片“光伏海”是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总装机规模40万千瓦,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储能等127种比对方案在此得到实践验证。据说光伏板下的草长势更好,是不是这样?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副站长杨斌证实了这一点:“乡城降雨少,光伏板覆盖可减少草原水分蒸发,晚上还有水珠滴到地面。”自2017年起,他就在山上值守,眼看着“板上发电、板下复绿”变为现实。
去年,光伏收入占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1.26%,乡城人吃上了“工业饭”。调研组注意到,光伏板支架高度在1.8米以上,不影响牦牛觅食。“光伏+牦牛”组合,以及“村集体经济+劳务公司”模式,使偏僻的正斗村成了高原牧区罕见的富裕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今年3月,四川单体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总投资45亿元、可满足超83.2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的贡札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又在正斗村扎根。连同已建在建项目,乡城光伏总装机规模达345万千瓦。
专家们认为,受限于电网外送能力不足,当地除了争取上马外送通道项目,必须设法解决清洁能源就地转化问题。要在发展算电融合、电解制氢、固态储氢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C
共富的最大难点如何破?
夜幕渐垂,青德镇仲德村上空现出璀璨星河。一阵欢快的歌声打破宁静,两辆从德阳广汉驾驶来的房车扎营村上,游客与村民“以歌会友”,给小村的夜增添了几分热闹。
仲德村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取景地,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幢幢白藏房似珍珠般撒落人间。
村民洛绒多吉家门口,生长着一棵树干直径近2米的千年菩提树。洛绒一家7口人,耕地只有1亩多,土地收益微薄,靠着向游客出售自制的菩提手串,他去年赚了4万多元。旅游富民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乡城打的第三张牌正是文旅融合。全县共有酒店24家,获得县级及以上认证的民宿66家,去年接待游客1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6亿元。
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在乡村。乡城57个行政村,分散在5016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截至2024年末,全县农村户籍人口约2.4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只有400多人。
人少则村弱,单打独斗更难闯市场。乡城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培育“小而美”的创富共同体。
白依乡距离县城60多公里,与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东旺乡接壤。常年“靠山吃山”,两乡群众因采挖虫草、松茸等山货没少发生纠纷。2023年11月,经过多方深入调解,成功化解了多年来的矛盾。
“根本之策在于把群众的目光从山上转移到山下的产业。”白依乡乡长洛绒次称说,群众收入提高了,对山上的“执着”自然会减少。全乡4个村联合成立合作社发展牛羊特色养殖,通过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提高养殖效益。去年,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67万元,70%用于分红,户均2500元。自己养牛有保底,还从集体得分红,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看到了奔头,对下一步推进奶制品、肉制品精深加工更加期盼。
“以前推进脱贫攻坚,帮扶对象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试点共同富裕则关乎每个人。”县长尼玛西日说,乡城在艰苦环境中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做共富试点,更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依托农牧产业支撑,去年全县5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57万元、同比增长近29%,96%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38个村超1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28,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乡城还着力打造“香巴拉·石榴籽”品牌工程,创新推行联谊服务机制,全县公职人员全覆盖联谊3441个户籍家庭,问需问计问效,目前已帮助解决群众诉求395件。
D
民生“蛋糕”如何切?
对照乡城不宽裕的财政状况,投资3亿元兴建一所高中,这个决定有点“疯狂”。
占地170亩的乡城县高中,是当地最有名的地标建筑,填补了县域优质高中的空白,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等硬件现代化程度在全州首屈一指。调研组到达时,校园传来琅琅读书声,有些班级正在蓝天白云下上体育课,给人“很高原”的感觉。
学校2024年首次招生。校长杨强自揭“老底”:“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才勉强完成招生计划,把人急疯了!”继而话锋一转:“今年近1300人报名,一次性录满500人,半数生源来自县外。”
甘孜州高中为免费教育,乡城中学两年两种际遇,转变来自满足了群众对“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期待:在2025年高2024级学业水平考试中,乡城高中四个学科取得优异成绩,综合实力进入全州前10,交出了“低进高出”的成绩单,一战成名。
杨强用教师队伍结构道出关键所在:全校87名教师,其中20人来自绵阳东辰教育集团。引入成熟的名校教学管理经验,乡城高中开创了甘孜州“公民融合”办校的先河。杨强自称是“后勤部长”,来自东辰的执行校长邓剑全权负责教学管理。学校教师还有来自成都、泸州的支教老师,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老师,全都与学生一样住校。
此外,乡城实现全县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100%,成功获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是甘孜州首批获此认定的县。
推动共同富裕,把民生“蛋糕”切出成效,就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去年10月,乡城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投入使用。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异地透析不仅花费高,还需忍受长途奔波之苦。随着血液透析中心设立,这一当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
类似从“转诊奔波”到“就近救治”的例子还有很多。医院整合对口帮扶等资源,新增19项技术服务。院内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享受相关费用减免政策,从外地就医4万多元的综合开销降为2000多元,白内障乳化手术则从1万多元降到1000多元。
携手奔向共同富裕,激发了一个高原县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调研中,每个乡城人都给人“特别带劲”的印象。
探索试点、争做示范,乡城确立了“四个示范样板”的目标——到2027年,打造成为涉藏地区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的示范样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的示范样板、文化繁荣精神富足的示范样板、社会治理更加高效的示范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