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3月25日讯 眼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碰撞,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中国开启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变革,双循环发展格局应运而生。对此仲量联行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已形成箭式城市群的全新发展格局。而成渝双城作为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支点,既是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又坐拥交通枢纽的优势,成为继三大城市群后内陆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依托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中资企业快速成长,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向上游甚至顶端攀爬。中资企业是连接中国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桥梁:一方面,中资企业是构筑中国产业链的基石,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器,扮演着把控国民经济命脉的角色;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将中国经验、中国制造业的水准带到全世界,让中国的实物产品和服务贸易惠及贸易伙伴国,提升全世界消费者福利。
中资企业尤其头部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势,对产业办公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同期,随着中国开始构建更加友好的贸易体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主动融入中国经济内循环体系,共享内需红利。今天的外循环绝非独立存在,而是对内循环在全球范围的延伸。
与此同时,伴随二十多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国西部后来居上,现阶段中国南强北弱的格局雏形初现。以四大一线城市和香港引领的沿海地区三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竞赛的主舞台。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头部城市的带动作用,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能延伸至中西部内陆地区,并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南和西北腹地延伸,进一步跨境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大陆。
仲量联行认为,中国已形成箭式城市群的全新发展格局。过去十年间,重庆和成都在GDP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均表现亮眼;成渝两市的办公楼、零售物业、高标准仓储市场的开发规模均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两位,尤其是零售物业市场成渝分列中国第三、第四,超过广深。成渝双城已坐稳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一增长极,是中国箭式城市群新格局下纵深内陆广袤腹地、连接亚欧大陆的战略支点。
无论是产业办公还是零售消费,需求基本盘的规模或陷入盘整时期,市场规模相对稳定,因而市场份额的争夺便愈加激烈。进入存量时代,企业如何破局求新,资管一马当先。
当前,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要求较高,产业导入带来的税收是核心关切。因此,房企也被迫做出改变:转型城市运营商之路已是必然选择。城市更新、社区商业、公建基建等城市发展课题成为城市运营商转型之路的重要抓手。
从增量时代的开发盈利,转向存量时代的经营性盈利,资产在不同时期的价值通过不同途径得以最大化。当增量开发难以维系,存量资产的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应是维系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抑或是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时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得不抓。
盘活资产的本质是资产之于终端用户的使用价值,而建立在市场价值之上的金融方案只是资产变现的手段而已。资产活化从金融视角出发,可以理解为资产的有效变现,即资产退出。从资产交易端到租赁市场端,盘活资产可以依靠为终端用户定制的金融服务方案,缓解其短期资金压力的顾虑。
伴随经营性物业的存量高企,业主与运营商之间的资源能力整合乃大势所趋。因此,市场是具有潜力的,只是现阶段轻资产输出的商业模式仍有待成熟。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口碑的轻资产输出能力在资管时代的价值,不亚于一个房企的拿地能力。
对此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总监朱建辉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谨慎且乐观,然而商业地产的未来需要穿越经济周期去看市场。要需求、要客户、要土地、要资金,已然变成市场主体的普遍性、常态化诉求。当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有效获取生产资料土地时,他们的未来道阻且长。穿越周期,看到市场发展的真正机遇,才是发展之道。归根结底,经营思维应贯穿始末,根植于决策层的底层逻辑。这既是妥协,亦是重资产的地产企业的唯一出路。”(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