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7月30日讯 2025年7月25日,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深度赋能成果,聚焦新业态、新场景和新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知名房地产与投资管理机构仲量联行围绕“AI+”对产业生态和城市空间的深度影响,发布系列观察,指出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关键引擎。
产业变革:“AI+”带动空间需求“量质双升”
据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静介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连续八年在上海举办,不仅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更是推动国际合作的关键平台。“AI+”已不再是独立的技术标签,而是在资本、人才与应用场景的三重联动中,深度重构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功能持续升级。
2025年上半年,随着DeepSeek等AI项目走红,国内互联网和制造龙头企业纷纷设立AI事业部,加码AI研发部署,成为“AI+”落地的重要推动力。同时,PE与VC等风险资本资金聚焦“AI+医疗健康”“AI+制造业”“AI+交通”等领域,带动产业空间需求持续攀升。
仲量联行研究数据显示,当前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其中,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汽车交通成为投资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三大应用场景。这不仅体现在融资交易的活跃度上,也体现在AI企业对产业空间提出的高标准需求上。例如,在“AI+医疗”领域,AI制药、再生医学等前沿方向已被纳入2024年上海“37条举措”重点扶持名单。
仲量联行华东区研究部董事丁婷指出,“AI+”企业对办公和科研空间的要求呈现出“量质双升”的趋势。在过去12个月,上海产业园区中“AI+”相关企业新增租赁面积已超过30%。与此同时,企业对空间载体的品质要求也同步提升,包括电力负载、数据存储能力、环境条件等,以满足AI研发和部署的综合需求。这一变化正推动企业加速向高品质写字楼和创新园区迁移,带动形成新一轮空间结构优化。
城市演进:“AI+”推动职住融合和消费结构重塑
除了产业空间的变革,“AI+”的扩展应用也正深刻改变城市形态与人口分布方式。仲量联行认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才结构向“年轻化、高知化”演进,这一趋势已成为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和消费能级的重要变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创人才倾向选择居住在工作地点附近,强调通勤便利性,这直接提升了高科技园区周边的长租公寓和保障性住房的市场需求。部分头部企业还出台定向租房补贴政策,缩短员工职住距离,优化通勤效率,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职住闭环。
这种趋势进一步催化城市空间的“短半径、高密度”发展逻辑。在科技创新聚集区,一个集“工作—居住—商业—社交”为一体的闭环空间正加速成型。这要求城市规划在商业、文化、体育和夜经济等配套方面进行精细化布局,打造连续的消费动线和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形成“因业聚人、因人兴城”的发展路径。
同时,消费逻辑也在“AI+”推动下发生深刻重构。传统商业依赖大型商圈的远程导流,而在“AI+”环境中,“就近消费、即时体验”的微循环成为新趋势。科技消费在商业地产中的逆势扩张,也印证了这一逻辑的成效,尤其是在传统服饰等零售业态承压背景下,科技品牌的表现相对稳健,显示出“产业—人才—消费”三位一体发展的内在韧性。
多城共振:区域样本折射“AI+”发展多样化路径
仲量联行指出,“AI+”产业的扩张并非仅限于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导入方面也走在前列,形成了区域性创新的鲜活样本。
以南京为例,2025年5月高德低空华东总部落地江北新区,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试验网,标志着南京数字经济从平面走向立体。在政策、技术和场景的协同推动下,南京围绕“AI+低空经济”“AI+未来网络”“AI+数据要素”等领域加速布局,展现出强劲的城市升级动力。
同时,北京、上海等标杆城市凭借资本活跃度、科研基础和人才政策优势,持续强化其在“AI+”融合发展中的领先地位。以上海为例,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核心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六大重点产业协同联动,构建起一个产业链完整、场景丰富的“AI+”融合生态。数据显示,上海产业园区中有近36%的企业横跨两个及以上产业,形成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科技新媒体等与人工智能的广泛融合,推动中上游企业如AI芯片设计、数据存储等领域同步发展。
“从产业变革到城市重塑,从人才流动到消费升级,‘AI+’正以乘数效应重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静表示,未来,仲量联行将继续发挥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与本地洞察优势,深度参与“AI+”生态构建,助力企业洞察产业空间机遇,推动城市激发消费潜力,共同书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