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8月25日讯 长久以来,许多农业科技项目因“小、散、低”,缺乏全产业链和市场应用性考量,如“碎布头”般让产业无法着身,导致科研工作者劳了神,产业界也不念好。为破解这一难题,四川省科技厅大胆改革,在“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中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链,成功组织600名专家联合70多家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重点击破,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高效发展。这一创新之举,让昔日的“碎布头”变成了“金缕衣”。
那么,他们是如何让科技为产业“量体裁衣”的呢?
产业呼唤“贴身”科研
以往的农业科技项目一般是由政府发指南征集,经自由申报、专家评审后再择优支持,这些项目多是针对某个环节、某个点的单项研究,较少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部署,很容易出现技术和产业“断链”现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为42%,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农业产业对更加“贴身”的科研支持的呼唤愈加强烈。
四川的特色农业开发走在西部地区前列,特色经济作物的产值已占种植业产值的50%以上。然而,许多特色农业仍然面临科技支撑不足问题:生猪产业种猪生产技术落后、健康养殖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率不高;泡菜生产大多沿用传统工艺,专用品种缺乏、产品质量不稳定;桑蚕产业技术集成度低、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充分、产品结构单一……针对这些难题,四川省科技厅大胆迈出了尝试的步伐,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部署了19个产业链示范工程,集产学研优势力量,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生猪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是示范工程首批启动的项目之一。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这一项目的牵头组织单位,将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大学等不同单位各有所专的专家组合成了一个技术创新团队,把龙头企业作为集中转化平台,围绕生猪品种、饲料、养殖、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物流这6个产业环节,凝神聚力地开展攻关,建立各环节技术体系,解决整个产业链的技术问题。高金公司投资发展部部长黄敏表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与专家团队的合作从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方式转化为以利益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机制,用构建技术链来支撑产业链的长效合作方式,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链条黏合“两张皮”
“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上,为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参与生猪项目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郑萍博士说。她举了个例子,2012年作为主要能量饲料的玉米价格上涨,影响了养猪业的效益。企业就为专家们出了道题:能否在保证饲料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于是,科研人员根据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以部分小麦替代玉米,综合考虑不同原料的消化利用率,调整饲料配方,并在高金公司猪场进行了饲养试验。结果让大家欣喜异常:调整后的配方成本降低了约13%;育肥猪的单位增重成本降低了约14%。
同样参与该项目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车炼强博士评价项目的特色:“一方面,将大学和科研院所已有技术集成,直接应用到产业链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实际生产中还有需要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则确立研究课题。”
精准针对产业需求构建技术链,只是示范工程破解科技经济“两层皮”的途径之一。在产业链方面,示范工程按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帮助企业完善和延长产业链,给科技创新发力提供更完善的链条支撑。参与示范工程的四川简阳一家牧业公司通过产业链向前延伸,增加了优质肉羊育繁环节,培育出了我国第2个肉用山羊新品种——简阳大耳羊;产业链向后延伸,增加了羊肉加工与贸易等环节,开发了羊肉精深加工产品10余个,推动了该公司产品销售额从2009年的2400余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3亿元。
与此同时,示范工程还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通过编制产业集成技术及操作规程,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通过“科技特派团+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科技特派团+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障碍一旦破除,成效源源不断释放而出。示范工程实施以来,在协同创新方面,已选育新品种100余个,研发新技术、新工艺250余项、新产品370余个、新模式60余项,申请专利280余项(已授权8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近200个,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0项;在引领产业技术升级上,组建60余个协同创新团队,搭建了1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了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产业集聚,带动了产业技术整体升级;在产学研多赢上,组建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2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300多名,联结、帮扶农民专合组织620余个,项目实施龙头企业年均增加产值2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项目区农民年均增收1700元以上。
多赢背后的市场力量
多元主体、多项任务,如何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据了解,示范工程在处理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家等合作协调上,刚开始确实存在一些意见分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探讨,不断探索完善与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等相应的利益链,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高涨,创造出“真金白银”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对企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反过来又会继续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支持,这种良性循环不断促成多赢局面。在示范工程中,企业主动提出将部分利润分配给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机构除了能拿到成倍增长的政府科研经费外,还能获得企业3倍以上的匹配经费。一些企业主动给科研人员发工作补贴,有的企业还以股份形式与科研人员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人们可以发现,这种多赢背后依靠的是市场的力量。企业将市场需求变为科研目标,科研人员据此创新,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市场后获得效益,再以部分效益反哺科研人员,联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分歧、动力不足等问题因市场的作用而化解。市场力成为了科研人员成就感和企业主体性不断强化的根本所在,它成了创新大合唱的指挥棒,成了让科技为产业量体裁衣的利剪。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郑萍博士说:“生猪项目刚开始时,我们技术链构建是将育种、饲料、疾病分开的,这与产业链不完全吻合,通过调整后更有利于支撑和推动生猪产业链的高效运行。”她坦言:“部分的技术难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攻克,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因此,这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保障,推动此项工作的长期、深入开展。”怎样形成长效机制?这既需要政府的持续支持,牵线搭台,优化创新环境,更需要让市场愈加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