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6日,首届中国智能汽车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余专家学者、汽车厂商论剑智能汽车,就技术热点、市场趋势及产品应用等进行分享讨论,尤其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焦点。
国内外企业纷纷试水
“智能汽车是一种将传感器、自动控制、信息化等领域技术综合应用于汽车,为驾乘人员提供能够被感知的自动操纵、便捷操作以及汽车内外信息等功能。”中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司前瞻科学院院长陈效华指出,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
智能汽车到底有多大的市场需求?德国奥迪公司堵车自动辅助工程经理吉赛尔·比约恩谈到,有调查显示,75-77%的受访者都想要无人驾驶。
基于强大的市场需求,国内外车企乃至不相关的企业纷纷试水、力图率先找到突破口,抢占市场。
比如为无人驾驶汽车“先驱者”的谷歌、奥迪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和测试、宝马则与百度联手,研发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此外,国产的东风汽车与华为签约,将通过车机、车联网、智能汽车三步骤,最终实现具有情感化自动驾驶的智慧汽车;奇瑞汽车推出较智能的“秦”系列车及将在更多技术上继续推进智能化;从事智能化车载信息服务研发制造的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也将于明年推出智能化的概念车。
障碍重重短期难推出
有专家认为,2040年无人驾驶时代才将真正到来。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则认为,这仅是用户和市场的期待。而很多嘉宾也表示,由于路况、行人、红绿灯等情况太复杂,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汽车智能化隐藏着难以想象的产业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但就目前而言,面临重重困难。
相较于国外,国内自出研发智能汽车的汽车厂商们更是深有体会。中国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何举刚说,国内的智能汽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在10年以上。
陈效华提出,国内自主智能汽车研发高投入、周期长之外,人才的缺失也是一大障碍:“有经验人才少,汽车主机厂人才流动性较大,高校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匹配,具备智能车整车集成等的高端人才缺失。”人才的问题也是罗如忠苦恼的问题,其告诉记者:“我们决定来成都建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成都工程师的流动性较小,高校、科研机构等较多,可提供人才资源。”另外,陈效华还特别提到了自主智能汽车面临的技术壁垒、集成验证能力弱、法律障碍问题等困难。可以说,无人汽车普及任重而道远。(本报记者 苏启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