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1月24日讯 应以人文学家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进行城市规划。”今年4月19日召开的成都市城市转型升级规划咨询会上,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如此阐述自己眼中的规划态度,也道出了城市规划的复杂性与科学性。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决定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周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制约着这座城市的功能容量。
回望成都发展,《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的制定,《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颁布实施,《成都市区(市)县规划管理督查考核办法》的出台,无不体现出“科学规划”理念的融入和民生情怀,深远地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提高规划水平首设规划分院
城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照亮城市规划的前景。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区(市)县的城镇建设支撑薄弱,因此有了将市区规划资源延伸覆盖出去的想法。这一想法的落实,推动了全省首个县域规划分院的成立。今年2月,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龙泉驿规划局等抽调人员所组成的“东部分院”,在龙泉驿区正式挂牌。这个多达20人的“城市规划师”智囊团,将帮助当地更加科学优质地规划卫星城建设,为城市规划发展出谋划策。“村镇的布局规划中,要考虑如何解决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问题。”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规划制定中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规划中来,相关规划还要通过村民议事会讨论。
适应转型升级探索成都经验
2014年年初,《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正式颁布实施。按照该规定,卫星城、县城、小城市、特色镇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用地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线,构建10分钟公园圈、10分钟公共服务圈,明确公交优先原则及建设标准,强化建筑形态管理。
对此,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邓玲表示,新出台的这个技术规定非常合理,不让城市“摊大饼”无序发展,真正做到让城市集约高效、形态适宜。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就明确提出,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引导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小城镇合理流动。成都的探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列。
开国内先河对单一规划立法
我市坚持把群众诉求作为城市规划的科学起点,增强城市建设的大众性。按照《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卫星城500米范围内规划不小于0.5公顷的公园绿地,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边缘形成环城公园,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6平方米/人,转换停车场不少于300个,每5万-8万人“拥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赵钢表示,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更要忠实地执行规划。成都规划在落实新型城镇化方面,有一项具体的工作,就是划定三根“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工业集中发展区范围线、生态保护红线。记者了解到,住建部和国土部今年共同确定了全国14个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成都就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赵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