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是全球半导体零部件和产业链最发达的地区,从去年开始两国相互“掐架”,导致半导体产业链动荡,到现在日韩两国疫情有扩散的风险,更是让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空前紧张。而从去年开始,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就在“进口替代”的趋势下走出了一波大行情,而目前更是面临“危”与“机”的临界点。
“危”在什么地方?在于现有半导体零部件面临涨价压力。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37%的市场份额;在半导体材料市场,日本的全球份额达到52%,其中在硅晶圆、光刻胶、键合引线、模压树脂及引线框架等重要材料上占有很高的份额;从全球晶圆厂的产能分布来看,2018年日本占据全球17%的产能;在存储芯片领域,2019年三星和海力士加在一起占了全球将近75%的市场份额;CIS芯片方面,全球前两大供应商分别是日本的索尼和韩国的三星……现在海力士、三星电子相继出现了密切接触者和确诊病例,已经开始对企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紧随而来的市场反应就是涨价,从今年年初开始,MLCC、芯片电阻等元件已连续涨价,最近芯片电阻更是翻倍上涨,存储芯片涨价也应该是铁板钉钉。一波接一波的涨价潮让下游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尴尬不已,由于上游零部件成本上升,但产成品下游需求未必会放量,上升的成本就必须由企业自己消化,从而侵蚀利润。
“机”又在什么地方?在于进口替代。在全球产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很长一段时间希望靠下游的市场换上游的技术,也就是先主要发展下游代工集成封装,然后逐步向上游核心零部件拓展。但现在看来,这条路越来越不好走了。于是,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向上游拓展,以资本收购的方式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典型如闻泰科技收购全球领先的分立器件IDM厂商安世半导体,韦尔股份百亿收购全球CIS芯片排名第三的豪威科技,北京君正巨资收购有硅谷背景的存储芯片公司北京矽成,这些企业都基本实现了通过资本收购一步到位的目的。
类似的收购局限性也比较大,一是雄厚的资本实力,二是收购的各种障碍,三是收购以后企业文化的融合。因此,另一个“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就是抓住机会拓展自主可控的进口替代,充分发挥本土科研优势,在半导体上游的设备和原材料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政策扶持、产业扶持和资本扶持的多重叠加效应。从产业政策角度看,规模翻倍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主要投向就是风向标,其更倾向于打造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更关注上游的设备原材料和下游应用端。从资本市场炒作线路看,半导体设备的细分龙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半导体材料的细分龙头中环股份、上海新阳、江丰电子等,都受到了资本的追捧,这也是市场的一种“进口替代”预期。下一步,更多科研实力雄厚的国内科技企业有可能脱颖而出,投资者可密切关注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如中科院、顶尖高校、中电科、航空航天系统等旗下公司。刘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