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四川大学·武侯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四川大学专场活动”在成都市武侯区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围绕四川大学科研成果资源优势,搭建产业功能区、企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平台,吸引了四川大学李安民院士、长江学者罗懋康等高端科研人才,成都科技服务集团公司、九鼎天元集团等企业以及成都银行及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代表参加。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吸引了近4.5万人次观看直播并参与互动。
据了解,为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的重大部署,武侯区聚焦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基地,积极推动“环川大知识城”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目前,该区与四川大学已建立起工作共商、载体共建、项目共育的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共建的“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项目”已破土动工。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启动“四川大学·武侯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通过“校地搭台、项目唱戏、多方参与”的方式,促进高校、企业、产业功能区和投融资机构精准对接,互动合作、共赢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项目优地”
面对疫情,如何转危为机,在一手抓防疫的同时,一手抓好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发展?围绕成都市“创新提能年”主题,武侯区瞄准科技创新,立足该区“两区三基地”建设与四川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契合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
活动中,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校地企发展共同体。根据协议,签约各方将从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服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同频共振,推动川大高新技术成果在武侯区落地转化, 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群和上市公司,打造一流科技服务品牌。
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地企协同发展必将打通创新创造、成果转化到产业运用的全链条,为区域经济复苏回暖、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19年,武侯区127项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进一步构建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体系,实现产业化目标,武侯区联合四川大学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帮助武侯企业与四川大学专家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承接四川大学成果落地,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氛围。
当日,校区双方还就优质科研项目转移承接开展深入合作。
武侯电商产业功能区,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三国创意园分别与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赢锐科技、智源新能、智慧全域等6个科创项目签订了转移承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四川大学将在科研项目中筛选优质种子项目早期孵化,建立项目库,及时为武侯三大产业功能区提供可持续孵化和产业化的项目。同时,武侯各产业功能区将为转移项目选择适宜的发展载体,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和产业政策扶持,助力项目孵化成长。
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本次转移的6个项目涉及大健康、新经济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符合武侯三大产业功能区各自的发展定位,接下来将陆续转移优质成长型企业,提升科研项目就地转化效率,助力产业功能区建设。”
发布“一揽子”利好清单
武侯区立足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载体等全方位的要素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洼地”正在加速形成。
活动发布了《武侯区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14条措施》,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知识产权民事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打击力度、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监督共治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强化,明确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前置服务。
除了对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武侯区还发布了可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清单和政策扶持清单,推出了四川大学周边7栋重点商务楼宇约88000平方米载体,解读了涵盖“双创”平台建设、“双创”活动开展、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等系列支持政策。据了解,武侯区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一揽子政策的发布和解读进一步点燃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激情。活动中,以长江学者罗懋康为代表的4个团队围绕生物医学、大数据与高分子材料等科研成果进行了项目路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了“一对一”洽谈对接。
“以前我们把目光更多瞄向国外、瞄向北上广深,其实成都本地就有很好的技术支撑,非常期待以后能与四川大学加强合作。” “干货”满满的技术探讨,专业化成果的对接交流,让参会企业和高校技术团队都深感不虚此行。
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赋能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校地合作的武侯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