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手术机器人,在这里完成了全球第100例注册临床手术。
这意味着,这款机器人下一步将获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国内正式开始售卖。“这个时间点预计在明年年初。”公司创始人李耀说。
“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将极大降低其成本,让这项技术更容易被普及,造福更多患者。”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刘建说。
目前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被国外进口产品占领,且价格昂贵。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进口产品售价动辄数千万元,而国产产品的价格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国产产品,县级人民医院也能承担。”他说。
但研发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背后需要精密的机械控制和人工智能算法紧密融合,让医生在复杂的手术过程中,将每个操作都做到精准到位。
为完成这个课题,国内多家医院与研发团队配合,将无数台手术的影像资料作为训练数据,对手术大模型进行训练。“每台手术数据量约为40GB,相当于一部三个半小时的4K高清电影。每台手术能提取的有效数据则是KB级别,这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信息具体包含患者的详细状况、医生的具体操作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手术大模型能分析理解医生的操作,辅助医生进行更合理的决策。
完成训练后的手术大模型,能实时调整手术下刀姿态、力度等,类似汽车从“手动挡”变成了“自动挡”。这意味着:通过手术机器人,年轻医生也能拥有老医生的“稳度”和“准度”,整个医院的手术水平也能因此得到提升。
此外,手术机器人还能更方便地让机械臂到达以前人手所不能触达的地方,从而减少患者的开创面积。
今年10月,博恩思在上海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机器人手术——来自安徽的53岁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接受微创手术,喉部声带区域肿瘤被精准切除,出血量不到1毫升,还保留了发声和语言的能力。
这是手术机器人领域里,首次把直接触达点延伸到了喉部。此前,全球顶尖医学机器人公司达芬奇机器人能抵达的最深处为下咽部,在喉部往上3厘米。
当天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的,是一台超低位结直肠癌肿瘤切除手术,整个手术耗时3小时,出血量被控制在10毫升左右。
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在操作台前,手握操作手柄,4个能360度旋转的机械臂在他“指挥下”,精准完成了这台手术。“屏幕成像清晰且有纵深感,比以前的传统腹腔镜2D显示模式精确多了。”刘建说。
100例注册临床手术中,60例在国内完成,40例在印度完成。预计明年6月,国内和印度都将正式开始售卖这台“成都造”的手术机器人。
当天完成手术的是该公司的第五代手术机器人,第六代已在研发完善之中。李耀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博士后研究经历。他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已两次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国内和印度上市后,我们还将进军欧洲市场。希望这个‘成都造’能在全球产生更大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