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记者从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近日,当地首次记录到大天鹅繁殖行为。
此次被记录到的大天鹅繁殖巢位于若尔盖湿地核心区,经现场勘查,巢内有3枚卵,经测量长径约13厘米,短径约7厘米,单枚重量约350克,符合大天鹅卵的典型特征。此次发现不仅填补了大天鹅在若尔盖湿地繁殖记录的空白,更为深入研究大天鹅的繁殖生态与地理分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大天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迁徙路线横跨欧亚大陆,通常在西伯利亚等地繁殖,冬季迁徙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低纬度地区越冬。长期以来,若尔盖湿地被认为是大天鹅的重要越冬地之一。保护区多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天鹅从繁殖地迁徙至若尔盖湿地越冬,种群数量稳定在200只左右,但仅观察到5只左右个体滞留至繁殖季,此前从未记录到繁殖行为。
“十多年来,我们在若尔盖花湖、尕海等多地的夏、秋季节,零星看到过大天鹅身影,其中2012年9月25号在花湖有两只成年鹅带了两只幼鹅的记录。多年以来,大天鹅在若尔盖有繁殖的证据一直不够充分,直到前几天在保护区找到巢和蛋。”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成都观鸟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尤介绍,若尔盖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食物充足,且人为干扰较小,可以保证大天鹅安全、舒适地在此繁殖。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表示,保护区已启动针对性监测计划,通过一体化智慧监测设备,对大天鹅巢址环境、卵孵化进程及幼鸟存活状况进行持续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