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持续下降,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市场占比达到56%,未来可期。”11月13日,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宜宾举行。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振波分享了自己对新型储能行业的观察,引发了与会嘉宾的认同。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形式。相比传统储能,新型储能选址灵活、建设期短、调节灵活,也被称为“超级充电宝”。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加大新型储能战略投入的当下,国际市场快速增长,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地的重大项目陆续落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新型储能如何“乘风破浪”,记者在这场会议中寻找答案。
看市场:产业协同+技术驱动,新型储能应用范围持续扩大
11月10日,宜宾中车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高速运转。随着机器臂一次次精准作业,每2小时就有一个储能电池包在此下线。
作为宜宾储能产业园内的代表企业,该项目一期投资7亿元,建起8GWh PACK+8GWh的储能直流舱集成生产线。“项目去年投产,现在已处于全面达产阶段。”宜宾产业园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火热的场景延伸到会场内。会上,宜宾发布44个新能源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总投资52.11亿元。其中,涉及新型储能场景项目的就有13个,投资达到29.4亿元,占机会清单总投资额的56%。
“从传统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独立储能,到如今的新能源基地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等等,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也在持续丰富。”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毅说。
对于普通老百姓,新型储能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今年夏天,攀枝花100MW/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用户如何感知?我们家里用的电,可能就来自这个‘超级充电宝’。”国家电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四川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该站放电5小时,即可满足2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极大缓解用电高峰的电力供应压力。
新型储能规模何以实现跨越式增长?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晋宾表示,清晰蓝图与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为新型储能做出顶层设计。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新型储能的定位。各省(区、市)先后因地制宜,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加上两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大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张晋宾说。
看未来:储能技术创新+AI驱动,构建新势力能源体系
“安全必须放在首位。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磷酸铁锂材料的电池,在一定情况下有不稳定性。”在圆桌论坛上,吉林东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海明,给与会嘉宾泼了盆冷水。
数据显示,磷酸铁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中的装机占比超过了96%,仍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装机占比仅有约4%。“高装机比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有长远视角。”谢海明说,这意味着新能源固态储能技术等多种技术要迅速补位。
这一观点也得到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侴术雷的认可。“锂是资源型材料,易受国际市场影响。”在侴术雷看来,要想把储能产业规模做大,更要向多种储能技术“要增量”。
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例,我国是钒资源大国,钒储量与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且该电池相对更安全、循环寿命极长,尤其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当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足够大,必然要走向不受资源控制的路线,新势力能源体系异军突起,市场也会作出这种选择。”侴术雷说。
此外,AI赋能,也成为关键词。
在宜宾新能源新材料数智创新中心的智能表征准备间内,研发人员正借助智能系统,精准测试样品密度、液体接触角平整度。背后的AI模型正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快速输出分析结果。
“预计到2028年,超过95%的企业会在生产、运维过程中,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API或模型,赋能新型储能发展。”张晋宾说。
AI的应用已在重构电池行业的研发范式。依赖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反复尝试、不断“试错”的传统研发模式,正在被替代。“以NCM811/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的研发为例,我们发现建立大数据模型,减少无效实验试错为例,有望降低90%的开发成本,将研发周期缩短50%。”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