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监管的调整动作是一个好的信号,包括小贷、担保等行业都需统一的标准规范。”奥维咨询大中华区负责人盛海诺分析称。
不久前,银监会实施了成立以来的首次架构变革,将小贷、网贷 、融担等非持牌机构的监管协调纳入新成立的普惠金融工作部中,随后,由银监会主管的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又正式成立,旨在行业规则的统一与规范。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这些变化并未彻底改变原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权主要在地方的监管格局,但依然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小贷行业的监管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当前的监管制度的安排更像是一个过渡。
与此同时,已达万亿规模的小贷行业也面临着风险增大、增速放缓、模式转型等诸多挑战,小贷行业在种种压力与困境之下酝酿着新的趋势。
小贷监管进一步梳理
最初的小额贷款公司源于“三农”贷款的商业化探索。如今,小额贷款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万亿规模的非银行业,但我国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界定依然“比较暧昧”。
“最开始,地方政府有对应的主管部门是小贷公司成立的要件之一,后来也就由地方金融办行使监管权、审批权,而且各个地方的监管标准、松紧程度都各不一样,各行其是。”一位小贷公司的高管表示称。
在该高管看来,最早的监管架构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小贷行业金融属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小贷行业规模的扩大、风险的增大,法律界定的模糊、统一的规范和监管标准的欠缺已经影响到了小贷行业的下一步。
2015年1月底,银监会启动了其成立10多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架构调整,首设普惠金融工作部,将小贷、网贷、融担等非持牌机构的监管协调纳入其中,这也是银监会首次明确涉及小额贷款行业的监管。
与此同时,第一个全国性的小贷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在北京成立,明确其主管部门为银监会,接受银监会、央行指导工作。“协会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监管要求,组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协助推进小贷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化解系统性行业风险。”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成立仪式上,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表示称。
小贷与P2P融合大势
在最初的小贷行业试点规划中,银监会对小贷公司的发展方向设计主要是“有条件的改制为村镇银行”,并为此专门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过去的近十年间,虽然先后有不少的小贷公司提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但由于改制条件的严苛及监管出于风险的谨慎等原因,小贷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至今未有落地。
而重庆、四川并不是全国最早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源地,但却是小贷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2008年重庆有了第一家小贷公司,到2014年末,重庆的小贷公司数量达到350家,贷款余额约为743亿元,仅次于江苏、浙江。
而江苏、浙江等曾经引领小贷行业增长浪潮的地区近两年的增长却很有限。截至2014年末,江苏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为1146.66亿元,浙江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为910.61亿元,相比于2013年末仅分别增加了3.76亿元和10.76亿元。
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上海市网贷行业贷款余额达189.6亿元,是年初的3.46倍,网贷平台的数量为117家,已与央行公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相当。
“除了个别专注于小额个人贷款的P2P外,大部分P2P公司最早都是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合作,以解决项目来源不足、开发成本过高的难题。至今,和小贷公司的合作依然是许多平台主要的项目来源,未来还将持续。”北京一家P2P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称。
“从供给和需求来看,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长期存在,但不缺资产,而对于一些P2P来说,线下拿资产成本太高也并不擅长,和小贷公司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小贷公司也有相应的合作需求”。盛海诺认为,“当下小贷公司与P2P的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 理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