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8月27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25日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符合早前的预期。对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至18%,从9月6日起生效。一年期贷款和存款利率也下调25个基点,分别降至4.60%和1.75%,从8月26日起生效。
在央行双降之前,财新中国PMI指数初值8月份跌至47.1,这也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早前7月份的实体经济数据也持续走低,这反映出中国经济进入第三季度后仍相当疲弱。其中,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1.2%,低于上半年的11.4%,也远低于政府设定的15%的增长目标。由于经济增长的动能未明显改善,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下跌至6%的风险明显上升。
中国央行自2014年11月进入降息周期以来,已经实施了两次降准(共150个基点)和四次降息(共100个基点),然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第二季度企业一般贷款的平均加权利率仍维持在6.46%的高位。考虑到7月份的PPI为-5.4%,这意味着实体经济所面临真实融资成本其实在10%以上。另一方面,虽然7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了上升,但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救股市的措施使得银行增加了放贷,然而社会融资数据中对实体经济的贷款仅有589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A股目前跌回3000点左右,部分用于救市的银行贷款资金可以说已经呆坏,未来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贷款将更趋谨慎。央行这次降准相当于向银行注入6500亿元的流动性,这对于鼓励银行贷款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有积极的作用。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仅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宽松并不足以降低目前中国经济高杠杆的风险。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包括进一步开放企业和地方政府进入债券市场。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将有助于缓解期限错配的偿债压力。然而下一步需要扩大目前的方案,例如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这可以促进更加透明和以规则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框架并由市场进行监管。此外,也应鼓励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获得更低利率的融资。这也可以增加银行的竞争压力,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
“我们并不认为央行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近期带来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央行在8月11日进行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后,境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在6.4左右波动。根据最新收支平衡数据,尽管去年下半年以来资本持续流出,今年第二季度却录得了小幅资本流入。此外中国企业目前持有大量美元外债,这也使得央行可能不会允许人民币大幅贬值。”刘利刚认为,央行未来仍存在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由于PPI连续41个月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通缩风险依然存在。为了应对通缩风险并实现今年实现经济增长7%的目标,中国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包括第四季度再降准50个基点并推迟一系列的定向宽松政策。(代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