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8月31日讯 由于经济增长持续疲弱,中国央行宣布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首先,8月11日央行出乎市场预期宣布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次性贬值。其次,在调整汇率机制两周后,央行在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之际,宣布下调基准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措施将促进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短期内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持作用。然而,这些措施仍不足以在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并缓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缩风险。
根据历史经验,目前中国处于陷入通缩的边缘。如果参照日本和中国自身九十年代的经验,经济在经济繁荣期之后进入快速去杠杆化,往往同时伴随出现较长时间的低通胀,甚至导致经济掉入通缩陷井。目前中国陷入通缩的风险越来越大。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量增加了金融杠杆。产能过剩、盈利下降和需求下降都意味着国有企业越来越难使用它们的盈利来还清巨额债务。同时银行体系可能将面临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这将使得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更加谨慎。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团队指出,要缓解上述风险,政府必须推出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在短期内,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允许企业和地方政府发行期限较长的债券将帮助他们延长融资期限,并降低违约风险。
“从中期来看,进一步的私有化并鼓励债权换股权,这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要一环,因为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高杠杆率和高债务问题。”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团队成员指出,“虽然国企所有制混改的实施已被推迟,但我们仍持谨慎乐观态度,预料详细的改革计划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