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在线成都9月10日讯 中国8月份CPI通胀率上升至2.0%,较上个月上升0.4个百分点,也高于市场预期。8月份CPI上升主要由本月食品价格上涨造成。其中,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升19.6%,对通胀率贡献0.59个百分点。环比而言,CPI上升0.5%。
8月份PPI下跌5.9%,这是连续第42个月下跌,跌幅超过上个月的-5.4%,这反映出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以及工业生产领域持续疲弱。环比而言,PPI下跌0.8%。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系列报告指出,猪肉价格的周期性上涨和近期人民币的贬值不会改变中国的价格趋势。尽管由于猪肉价格上涨带来CPI通胀温和上升,但剔除猪肉价格的通胀率仍处于下滑趋势。此外,政府早前也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并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调整。然而,这一措施对CPI通胀的影响有限。人民币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自2014年7月以来分别升值了14-15%。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在同一时期下降了15%左右。“我们估计,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3%对中国进口通胀仅会产生有限的影响。因此,早前人民币贬值带来的CPI通胀轻微上升,将被工业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所抵消,因此人民币贬值对CPI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忽略”,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说道。
如果参照日本和中国自身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验,经济在经济繁荣期之后进入快速去杠杆化,往往同时伴随出现较长时间的低通胀。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大量增加了金融杠杆。产能过剩、盈利下降和需求下降都意味着国有企业越来越难使用它们的盈利来还清巨额债务。同时,银行体系可能将面临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这将使得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更加谨慎。这可能导致出现低增长和通缩的恶性循环。
要缓解上述风险,政府必须推出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在短期内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放松,来促进银行向实体经济贷款以提振经济。澳新银行专家预料,今年年底前中国央行将再降准50个基点。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将较高利率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置换为较低利率的地方政府债券。从中期来看,政府也需要推进其它改革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企和地方政府高杠杆高债务的问题。近期推出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是一重大进展。(吴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