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四川经济|区域视窗|文娱前沿|体育产业|教育在线|健康投资|科技聚焦|旅行天下|四川美酒|四川美食|成都看房

首页 > 经济在线 > 体育产业

深化改革成都体育三步走

http://www.hrnewspaper.com/ 】 【2014-10-15 18:32:01】 【来源:四川经济在线

  四川经济在线成都10月15日讯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四化一驱动”的路线设计,要求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改革发展力度。成都体育在深化改革的工作方案中,紧紧围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三大板块制定措施,扎实推进,至今已初见成效。

  夯实基础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年)》明确提出,要做好全民健身的设施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活动体系五方面工作,健全成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按照要求,到2014年底力争全市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88%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5%。

  根据市体育局的计划,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构建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村)健身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五公里健身圈,以及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制度化和新建居住区公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二是构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推进各级体育协会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体育协会网络体系。支持体育社会团体、俱乐部等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服务;三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免费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并发布全市体质监测年度报告。成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四是构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形成全民健身多元化、广渠道的保障体系;五是构建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包括举办成都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广“运动成都”全民健身主题特色活动、扩大“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影响力和组织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等等。

  今年以来,市体育局通过开展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调研,完成了260套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点位确定工作,使市民的健身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全面启动了2014年度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和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与成都大学合作共建成都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实践基地,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活动组织方面,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吸引了约300万人次的健身群众参与,并创新开展太极拳进写字楼、进世界500强企业等活动,组织驻蓉领事馆工作人员参加太极拳培训,使“太极蓉城”影响力持续扩大。此外,还建立了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并与电视台合作开办《运动成都》专题栏目。

  通过推进全民健身组织形式改革创新,市体育局积极推行体育行政部门由“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同时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形成了政府倡导、体育部门牵头、协会组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使成都的全民健身运动出现了明显有别于以往的变化,表现在社区级运动会越来越多,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社会化、多元化,未来市民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全民健身比赛,网络体育健身服务及健身知识咨询将更加完善,体质测试系统对健身的指导将更有力,市民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将更多,时限也将增长。这一系列的变化,将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抓住关键

  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任何优秀运动员背后一定有一位优秀的教练员,因此要想提高成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首先就要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成都市体育局自去年以来深入开展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获得了丰硕回报。另一方面,成都市在传统的体教结合模式上也走出新路,其效果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省运会上得到充分展现。

  成都青少年体育工作一直存在好教练员收入不高、运动员出路不畅等问题,对此市体育局针对性地制定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爱计划,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在输送优秀人才、取得优异成绩等方面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成都市运动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拓宽运动员就业、就学渠道。2014年,成都市体育系统全面启动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出台了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扩大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实施范围,执行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型业余训练模式,加强年轻教练员的选拔、培养力度。种种举措使得基层教练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本届省运会上,首批18名精英教练都交出了满意答卷,成都代表团呈现出优势项目更加明显、弱势项目大幅缩短差距的情况,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强项都创造了历届最佳成绩。实践证明,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大获成功。

  创新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扩大体教结合工作面并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模式。主要表现在加强体教结合模式在各区(市)县的工作力度,重点开展校园足球、校园网球和太极拳、棋类项目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和体质监测,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等。市体育局积极开展与高校的合作交流,与成都大学联合共建高水平运动队,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拥有全国首个“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称号的成都棋艺学院,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优秀运动员的学历提升需求,解除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此外,利用举办“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之机举行国际青少年足球发展研讨会,吸收世界先进足球技术发展理念,为建立成都青少年培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成都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取得了良好回报,本届省运会成都选手共取得251金、146银、180.5铜,在各市州代表团中高居榜首,一举获得综合金牌奖、综合奖牌奖、综合总分奖、重点项目金牌奖和重点项目总分奖五项第一。另外,成都培养的乒乓球运动员朱雨玲、跳水运动员任茜分别获得世界冠军,少年棋手李荻获亚洲最佳青少年棋手奖。

  突出特色

  成都体育产业提档升级

  年初,成都市体育局在改革创新纲要中提出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政策研究水平、推进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丰富自创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等五大工作要点,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强调依靠市场,加大与社会各界合作,快速形成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体育与会展等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等有关工作,这无疑坚定了成都市体育局加大发展体育产业的信心。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重要意义。围绕中央新的精神,市体育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步伐,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最大限度吸引企业参与体育、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并能从投资体育中得到回报,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二是更加精心设计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完善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从今年4月到8月,成都市体育局主办了首届成都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活动项目多,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吸引了广大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极大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对体育健身的兴趣,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以健身达到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形成广大的体育消费的群众基础。在今年进行的地方法规《成都市体育条例》修订过程中,已经把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列入其中。同时,通过对市民免费开展体质测试及社会体育指导,向其提供更为科学、个性化的体育健身知识,促进多样化的健身市场建设和发展。今年,市体育局加大力度,在市级和区(市)县级都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建立了成都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三是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及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服务力度,形成低价优质的体育健身产业链,方便市民能够长期参与健身消费。四是推动体育健身与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外交等融合发展,促进体育培训、运动康复、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体育会展等服务业崛起,使体育产业真正助力成都经济发展。

  近年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休闲业也产生了诸多亮点,如青白江区人和乡三元村利用连续举办山地自行车国内外赛事的良好契机,推进“山地自行车休闲运动基地”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经市政府同意,市体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筹建“申报体育项目资金评审委员会”,使专项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随着体育赛事进社区、进校园等互动活动的开展,项目推广普及和提高也得到明显强化。

  (吴伟)

 
 
 
推荐阅读
 
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将在绍兴举办
创业板审核加班推进 信披质量被重点关注
四川将围绕这些领域建设省实验室
大假过半天气转凉 都江堰景区热度不减
 
· 青都景区国庆接待游客近三十三万
· 成都绍兴周文化旅游推介会在蓉举行
· 四川云时代科技节庆创意营销受青睐
· 成都新增更新公交车全新能源汽车
 
热门点击
  1. 成都游戏圈电竞嘉年华 程序猿激战四强
  2. 安联全球青少年足球夏令营中国区选拔赛
  3. 成都天诚缺兵少将逼出老将姚夏出山
  4. 四川省第五届巴蜀武术交流大会在成都举
  5. 省运会乒乓球比赛落幕 成都代表团斩获十
  6. 世界跆拳道大会 成都选手四连冠
  7. 四川省运会 成都篮球收获五枚金牌
  8. 成都武侯区运动会足球比赛成年组落幕
  9. 李章洙竭尽全力率天诚保级
  10. 四川省运会羽毛球赛成都六单项会师决赛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郑重声明 - 广告刊列

人力资源报@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12029325号-1